这种落后的东西还有中国人信?还信了一百年? 作者:南山老祖 来源:南山学脉公众号 这一百多年来,有很多人喜欢大谈西方政治学。 他们一谈西方政治学,就喜欢谈“三权分立”,也就是君主(政府)、议会和法院三方相互制衡。 在他们口中,三权分立是最完美的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明珠。 每次听到这种说法,我都哑然失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竟然这么稀薄了吗? 三权分立这套理论来自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 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提出要搞三权分立。 他在解释自己这么作的理由时,提出自己从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三种政体中各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制度,融合到了一起。 其中,他从民主制取了民主决议,演变为下议院;从贵族制中取了元老决议和专职法官制度,演变为上议院和法院;从君主制中取了君权独断,演变为行政部门。 他认为,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君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权力平衡。 但这只是孟德斯鸠表面上的说法,其实这一说法根本就不成立。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在这个安排中,一共有四个组成部分:政府、上议院、下议院、法院。 其中,君主占据政府。 民众占据下议院。 贵族占据上议院和法院。 所以,只有君主加上平民,才能勉强与贵族打成平手,也就是2:2。 这是哪门子的“三权”分立?这分明是“两权”分立! 如果君主和平民内部意见不合,那么,局面就变成了贵族逐个击杀对手,最终掌握全部权力。 所以,三权分立其实根本就不平衡。它天然就有利于贵族。 孟德斯鸠虽然声称自己构建了一套平衡的制度,其实,从出现的第一刻开始,它就注定了无法确保社会平稳、和谐、繁荣。 换句话说,至少在权力制衡问题上,它很原始、很落后、很低劣。 相比之下,我国早就有更为完善的权力制衡理论,那就是孟子的王道思想。 齐宣王曾经跟孟子聊到权力制衡的问题。 孟子的解释是:大臣可以制衡王室。如果君主有重大过失,那么,大臣就要极力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的,就废掉他而改立别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孟子所谓的大臣,都是贤德之人。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 所以,孟子主张的是由贤德之人制衡君主,以确保君主是一个贤德之君。 换句话说,孟子认为的国家的理想状态是:由贤德的君主带领贤德之人,共同治理国家。 这样的国家,当然是平稳、和谐、繁荣的。 这样的局面难道不是比三权分立要高明很多倍吗? 三权分立是18世纪的产物。哪怕是到了18世纪,西方人还在原始文明的迷雾中奋力摸索。 而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的孟子就已经提出了极为完善的理论。 这真是高下立判啊! 所以,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早就拥有极为高级文明的中国人,要反过去学习西方18世纪的原始、落后、低劣的文明? 我只听说过人要向高级的方向奔跑,却没有听说过人要向低级的方向蠕动的! 真荒唐! 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有必要经历一场文化的新启蒙,去除对西方文明的蒙昧的盲从,真正树立起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而三权分立理论,则是我们要重点破除盲从的理论之一。 作者:南山老祖 来源:南山学脉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