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基辛格定律”的启示

2023-12-1 16:03| 发布者: 红星| 查看: 97| 评论: 0|原作者: 郭松民 |来自: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摘要: 郭松民:“基辛格定律”的启示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百岁老人基辛格去世了。  基辛格的特点,在于他不仅长寿,而且一直很活跃,和他同时代的政治家、外交家都早已故去,这使他简直像是从 ...

郭松民:“基辛格定律”的启示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百岁老人基辛格去世了。

  基辛格的特点,在于他不仅长寿,而且一直很活跃,和他同时代的政治家、外交家都早已故去,这使他简直像是从历史教科书中走出的人物。


  中国媒体提到基辛格,往往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个称呼相当亲切,庶几也可以说是准确的,毕竟中国人熟悉他已经很多年了,毕竟他曾经100多次访问中国。

  但是,这个称呼,对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误导性,体现了在我们的文化与习惯中,往往把私人关系与国际关系混为一谈的特点。

  朋友,意味着情感,情感在本质上是不讲利益、超越利益的,“为朋友两肋插刀”,岂是利益所能解释的?

  但国际关系的本质,却是利益。

  借用丘吉尔一句相当厚颜无耻的话说,即: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基辛格是一位外交家,也是一位学者。他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也有深邃的理论思考。

  197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提出了一条法则,旨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分配与平衡,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基辛格定律。

  “基辛格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受到其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目标的驱动。基辛格认为,国家的行为主要由国家自身的利益和目标所决定,而不仅仅是出于道义和道德考量。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根据其实力和地位来决定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方式。

  “基辛格定律”强调了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观点。根据这一定律,国家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大外交》一书中,基辛格还以一种德国式的精细与条理,把国家利益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安全利益;第二是经济利益;第三是意识形态利益。


  在基辛格的外交实践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是1971年对中国的秘密访问。

  基辛格为什么愿意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根本原因在于,这样做符合美国的利益(无疑,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当世界革命的前景暂时消失之后,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七十年代初的国际现实是,美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围堵和封锁已经完全失败。


  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长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

  简言之,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上除美苏之外的第三个力量中心,继续围堵中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在客观上变成对美国自身的围堵。

  这才是基辛格访华的根本原因,其他的因素,包括友谊等等,都还是次要的。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基辛格一直主张与中国保持接触与联系,并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情感,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心,不仅一直存在,而且不断发展壮大,直到令美国感到相形见绌。

  在美国的政治光谱中,基辛格属于右派,毛主席曾经说“我喜欢右派”,原因就在于,基辛格这样的右派,更愿意面对现实。

  有人说,美国不会在出现第二个基辛格,这是不对的。

  美国有疯子,也有愿意面对现实的人,而只要在中国问题上面对现实,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基辛格。

  基辛格在国际关系中主张现实主义,但是,很多推崇基辛格的人,却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这是一个悖论,表明他们虽然膜拜基辛格,却根本不了解基辛格。

  而只要沉浸在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放弃了对美关系中的现实主义立场,早晚会吃大亏。


  基辛格去世了,从历史教科书中走出的人物又再次回到历史教科书了,这一次,他不会再走出来了,但我们要记住他的经验和理论,以作为我们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97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