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国之再思考

2023-7-5 13:45| 发布者: 红星| 查看: 106| 评论: 0|原作者: 无心镜|来自: 无心镜公众号

摘要: 大明亡国之再思考作者:无心镜 来源:无心镜公众号 明亡之思考,自1644年始。 尤其是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后,柳亚子、翦伯赞、鲁西良竞相发文,形成对明亡思考的热潮。 这种思考到今日亦在延续。 ...

大明亡国之再思考
作者:无心镜    来源:无心镜公众号



       明亡之思考,自1644年始。

       尤其是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后,柳亚子、翦伯赞、鲁西良竞相发文,形成对明亡思考的热潮。

       这种思考到今日亦在延续。

       明因何而亡,可以讲的点太多。

       崇祯是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从历次罪己诏里看出,崇祯对于官僚队伍的塌方式的贪腐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崇祯说:国家设置官吏,本意是为治国安民。但今天的官员当官的核心就是为自身谋取利益。甚至已经免税,又逆旨私自征收。朝廷刚刚决定进行修缮工程,官员立即乘机从中获利。

       崇祯接着说:勋贵们贪得无厌,在京城为非作歹,而一些无赖和奸民又成为他们的爪牙,来贿赂他们。而一些官吏,畏惧权势而曲意奉承。一些基层衙役,更是一些贪婪的蛀虫,惹着事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百姓怎么能安心生活呢?

       你看,崇祯虽然是外藩入主君位,但所有的道理都明白,事情也看得很透。

       但事情明白了,却也解决不了。

       崇祯元年,大臣们见新皇帝继位,都上书建言,为国家出谋划策。给事中黄承吴就上疏说:东南经常闹水灾,都是因为水利设施常年不维修的缘故,请求崇祯下令新建和维修水利设施。

       崇祯把这个建议拿到内阁会议上讨论。大学士周道登、钱龙锡说:修建水利当然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修建需要大量的钱粮。

       崇祯听说要花钱,沉默了片刻,说了一句:要修水利,可扰民否?

       几个大学士一听崇祯这么说,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都顺口说道,新修水利,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当然会扰民了,太扰民了!

       就这样,东南修建水利的事就以“扰民”为由否决了。

       1643年,崇祯帝下了一道旨,免除河南五府田租三年。

       河南年年旱灾,早已是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免除田租五年,对老百姓来讲,真是天大的喜讯。

       但崇祯免除田租的这五府,都已经在农民军的控制之下。明朝也不可能到那里征到税,所以,这不过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把戏。

       那些还在崇祯控制下的土地,大多数农民全年所收粮食,不吃不喝都不足以缴纳田租,农民都只好变成流民,饿死者不计其数。

       而真实的情况其实更惨。

       万历末年,山东诸城县举人陈其猷进京会试,一路上灾荒的惨状让其震惊不已,而更让其难以自安的是,到了京城见到的却是载歌载舞,繁华夺目的景象。为了警醒统治者,他依据亲身见闻绘了一份《饥民图》伏阙上疏,并作了一个序:

       臣自正月离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见道旁刮人肉者如屠猪狗,不少避人,人视之亦不为怪。于是毛骨懔懔。又行半日,见老妪持一死儿,且烹且哭。因问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妪曰:“此吾儿,弃之且为人食,故宁自充腹耳。”臣因此数日饮食不能甘,此时苟有济于死亡,直不顾顶踵矣。乃入京之初,恶状犹横胸臆间。越二三日,朋俦相聚,杯酌相呼,前事若忆若忘。既而声歌诱耳,繁华夺目,昨日之痛心酸鼻者,竟漠然不相关矣。

       这样的场景,引起民变是很自然的事。但参与民变的人数虽多,但也不是明朝职业军的对手,李自成被迫逃入山中,张献忠投降。

       但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于崇祯十三年的大灾。

       李自成从山中出来之后,立即得到了响应。李自成在河南打下城池,开仓放粮。

       当时有个明朝官员被裹挟在农民军中,他记录下了这一罕见的历史场景。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豫变纪略》

       堆在粮仓里面的粮食因为存放过久。已经腐朽发霉,李自成打开粮仓放粮。饥民们从四面八方如流水般涌过来,日夜不停。李自成登高一呼,从者百万,农民起义已经是大火燎原。

       大明在这个时间点,实际上已经不可逆的进入亡国倒计时,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拦。

       我们对于明朝有些误区。

       很多人认为,大明的藩王们坐拥财富,却任由大明灭亡。

       其实不是,根据记载。

       崇祯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鲁王捐禄佐军。

       崇祯三年四月初五,惠王捐賚入援将士,帝以其谊切同休,嘉奖之。

       崇祯三年四月初十,沈王捐禄犒师,优旨命银到覆收

       崇祯三年四月二十六,惠王捐赀犒师,复率诸宗及府属员役并行输助,优旨命银到覆收。

       崇祯三年四月二十八,肃王报助兵饷,优旨照数覆收。

       崇祯三年五月十九,唐世孙聿键捐银助饷,帝以其体承先志,输助军兴,纯孝急公,深可嘉尚,命银到覆收。

       崇祯三年六月十二,瑞王进节搜银助饷,优旨覆收

       崇祯三年七月十五,荣王输资助军,优旨覆收

       崇祯三年十二月十一,瑞王捐资助饷,优旨覆收。

       也就是说,仅仅崇祯三年,就有这么多藩王们捐款给国家,这还仅仅是部分统计。

       大明的藩王们是腐朽,但坐看大明亡国的说法,可以休了。

       而大明的赋税高是一般常识。但实际上朝廷征收的税收并不高,这是因为朱元璋定得就比较低,在5%到15%之间,这个税赋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低税收。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收税是需要成本的,人力、运输都需要钱。明朝税收这么低,如果还要承担这个成本,那可能还入不敷出。所以朝廷实行包税制,也就是我要这么多的税收,成本我不管。

       税收产生的成本,由地方自行解决。

       所谓解决,就是在老百姓头上分摊呗。这个分摊是要了老百姓命的分摊,各种加征腐败、中饱私囊应运而生。明朝的大部分胥吏是没有编制的,国家不给管,他们靠什么生存?当然靠是靠这些政策空间。

       制度上的一个小漏洞,下面的人可以给你挖成决堤。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农民根本承担不起。

       李定国在云南收十税七,老百姓居然能够承担,但大明的十税一,老百姓要逃亡。个中道理,令人寻味。

       不同于汉晋唐的灭亡撕掉了精英政治的遮羞布,明朝的皇帝、藩王、太监、文官、武将、胥吏,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他们都是大明王朝的既得利益者,但就这样看着王朝一步一步滑向深渊,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越努力,下滑的速度越快。

       大明好似一锅煮沸了的粥,每个人都是一粒翻滚不息的米,扬汤止沸无济于事,釜底抽薪又办不到。

       1644年正月初一。

       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之日,大典之时,西安天气不好,风沙弥漫,黄雾四塞,李自成见状有些不悦。学士姜学一进言道:如此大雾,正预示着大王将要掩盖明朝呢。

       李自成听罢,大感宽慰,于是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宽慰将士。

       上天从不会只眷顾一个人。

       正月初一,北京也遭受了沙爆,整个北京城笼罩在昏暗之中。

       正在接受群臣新年祝贺的崇祯,心情顿时不安起来,群臣们也开始骚动,交头接耳,庆贺就这样草草结束。

       对于“上天的警示”,崇祯赶紧然后叫来一群道士开始作法。

       同是沙尘暴,给人带来的心境却是如此的不同。



作者:无心镜    来源:无心镜公众号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106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