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不辨伪哪会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上篇)

2021-8-10 18:08|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176| 评论: 0|原作者: 陈大漓|来自: 何新老家伙博客

摘要: 不辨伪哪会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上篇)作者:陈大漓 来源:何新老家伙博客西史辨伪 不本年8月6日,据称无所不敢言的《南方都市报》记者发了一篇奇闻稿,认为3700年前的西亚人早就证明出了勾股定理,写在泥板 ...

不辨伪哪会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上篇)
作者:陈大漓       来源:何新老家伙博客


西史辨伪

       不本年8月6日,据称无所不敢言的《南方都市报》记者发了一篇奇闻稿,认为3700年前的西亚人早就证明出了勾股定理,写在泥板上。比中国人至少早一千年。
 

辩伪与文化自信(上篇)
 

截图来自南方都市报公众号

       这种开发于19世纪的泥板技术据称异常先进,使用了晒干或者烘干技术,能历经3700年而不坏。

       据《南方都市报》记者新闻通稿称,它发现于1894年,伊拉克中部。但是作者有一个错误——这个地方在当时应该不叫伊拉克,而叫英属殖民地。

       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应该不用我多说。

       背着土坯泥版砖头去上小学学计算的神话,你乐于相信就好。还有英格兰发现了两千年前的罗马体汉字简体字——“尼姆在这里”!而今天又出现了一个篡夺勾股定理发现权的新故事。

       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什么时候才会被多数中国人普遍认为是一个笑话,这确实是一个难解的局。

       英国人雪莱是最早嚷出了“光来自古希腊”的人,雪莱的这句话被今人一引再引,早已成了真理一般的存在。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假如没有辨伪群体,台上的官科大人高声嚷着,“光来自古希腊”,希罗多德是可以和左丘明、司马迁并驾齐驱的人,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无人能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至今放着光芒,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指导宇宙航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人世间一切学问的起源地。

       最重要的,希腊的豆子投票法决定了一人一票的民主政体,而罗马的法理是现代法治必须遵循的普世体系。

       ——那么有人能反驳这吗?很显然,答案只能是没有。

       仅仅一句这是虚构的,是远远不够的。强盗会说,真理掌握在我手里,你不服气,我就揍你!

       因此,这时候就要辨伪人站出来了。

       在辨伪人出现之前,即便有人敢于质疑古希腊,那也只是怀疑,怀疑,再怀疑,除此以外,毫无办法。在辨伪人出现之后,形势则完全不同。

       但现在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古希腊、伪史的拥趸者不是去扪心自问,这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伪造的,反而是反过来强调,中国人根本不需要通过质疑这些,来为中国人的自信张本,那些辨伪者不过是大汉民族主义者,是义和团分子,是盲目排外者。

       这毫无疑问,已经是贼喊捉贼了。

       自己的信仰对象是虚构的,却不许人揭露,反而倒打一耙。构陷质疑者都是处心积虑,动机不良者。

       既有这心思,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下,光究竟是不是来自古希腊呢?

       辨伪,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提升自信的唯一办法?

       原因是百余年来,我们一直笼罩在光来自古希腊的氛围中,我们早已失去了对中国古人的憧憬之心,我们早已笃定中国文化是民族的罪孽,只有接受了古希腊之光的人才有可能被救赎。

       在这种阴影之下,其实,中国人若有自信,倒是奇哉怪哉的事情。

       只有辨伪,这个谎言才能被戳穿,只有辨伪,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光来自哪里,只有辨伪,我们真正意识到,原来欧美人和欧美代言人都在说谎。

       只有辨伪,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光并不来自古希腊,而是来自古老的中国。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伪史主要是从欧洲的15世纪开始构建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伪史拥趸者要一再强调,中世纪的欧洲十分黑暗。

       从15世纪末开始,古希腊著作、古罗马著作就呈几何级增长,作为今天的我们,自然就能看到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其实,欧美文化仍停留在一个非常糟糕的阶段,他们的文化基础里是没有辨伪学、考据学、版本学、目录学的。

       迄今为止,仍没有人统计过,欧洲15世纪的著作究竟有没有一本书是来历清楚,流传有序,所以能够相信的。

       而中国,早在东汉便有《汉书·艺文志》建立目录学,唐朝又编出了《隋书·经籍志》,这两部目录学著作,比英国的建国时间都要早。

       其实不止这样,《汉书·艺文志》问世的时候,整个欧洲有没有文字和书,都成问题。

       但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积淀并不深的文明,反而在指导文化积淀很深的文明来了。

       没有目录学,那么他们有版本学吗?

       ——确实也没有。

       我们只要拿出经典案例瓦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历史》便好。估计很多人至今不知道,其实《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先完成的,《希罗多德历史》是后完成的。

       1483年版瓦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首页最开始部分是写着:“修昔底德,雅典人,伯罗奔尼撒战争”。

       但到了《谢德风译本》则成了:“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相信这次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

       到了《徐松岩战争译本》则是:“修昔底德,一位雅典人,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爆发之时,就开始撰述这部战争史了。”
我们可以明显得看到,徐松岩的本子更接近瓦拉原本。

       而在1527年,非瓦拉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开头成了:“THUCYDIDEAthenienaescript la guerre que eurent lesPeloponesiens……”

       这似乎能理解为译本不同。

       但我们翻看1588年、1594年,拉丁文+希腊文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便能发现,这并非译本的不同,这其实是有人改动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如果是译本不同,希腊文总没有译本上的差别,但1588年、1594年的希腊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应的便是瓦拉版拉丁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而且,希腊文、拉丁文之间的翻译,和表音文字译成汉语是两个概念,“修昔底德,雅典人,伯罗奔尼撒战争”再怎么翻译,也不会译成“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这已经是重写,不是翻译了。

       其实,1588年版、1594年版,瓦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便告诉了我们,希腊文是怎么来的,那就是以瓦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拉丁文本为底本,逐字逐句译成希腊文便可。这也就是说,所有的希腊文本,其实是二手货,现存于梵蒂冈的瓦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拉丁文手抄本,才是一手货。

       其实,还有一个十分直观的问题,我们看最原始的瓦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希罗多德历史》是没有分卷或者分章的。但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历史》都分了卷数或者章节。



作者:陈大漓       来源:何新老家伙博客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176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