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造船王国“日本”的落日!日本和韩国被中国赶超的三大原因 作者: 岩城寿也(Merkma日本专业交通媒体) 来源:雅虎日本 日本曾经引领世界造船市场。1970年代至1980年代,占世界市场份额约5成,被称为“造船王国”。但是此后韩国逐渐崛起,2000年代夺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近年来,中国占据了压倒性的市场份额,成为建造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截至2025年,中国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且势头不减。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造船业登上顶峰呢? ▲世界第一的中国造船业 日本造船业正站在危机的入口。 如今,荣耀已成为过去。日本造船企业的建造量份额低于13%,呈持续下降趋势。业内人士感到了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中国显示出压倒性的存在感。2023年中国首次进入全球市场“50%”。 超越韩国,确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以中国船舶集团为首,扬子江船业、江苏新扬子造船等大型造船厂正在获得世界各地的订单。通过政府主导的重组推进整合和大型化,商船、液化天然气船、油轮、集装箱船等多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支撑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是国家的全面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重视海上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造船业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产业。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2013年提出的国际经济战略。正式名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以中国为中心连接欧亚大陆和非洲的陆上、海上经济圈,推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和扩大贸易的长期战略。 ▲国家主导的造船战略 中国造船业成为世界第一的最大原因在于国家主导的一贯的产业政策。中国政府将造船业指定为战略产业,投入了补贴和税制优惠等所有政策手段。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使政策决策迅速得到反映。与以民间企业为主的日本和韩国不同,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以长远眼光进行投资和技术开发。 中国造船业的第二大支柱是通过战略性兼并整合扩大规模。政府积极推进了将中小造船厂合并到大企业的政策。特别是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SC)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的合并震惊世界。 这两家公司过去分别被称为“南船”和“北船”,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在1999年被分割。合并后的中国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从设计到建造、售后服务一条龙企业集团。避免重复投资,集约技术,优化配置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多个船坞同时运转,大幅削减了每艘船的生产成本。 此外,中国造船业通过内需与外需平衡战略实现持续增长。中国远洋海运集团(China COSCO Shipping)等世界级航运公司的存在支撑着稳定的国内需求。国内企业的船舶需求庞大,以此为基础,以价格竞争力为武器积极争取国外订单。 国家政策、合并整合、内外需,这三点构成了支撑中国造船业强大的要素。 ▲美中造船摩擦的去向 2025年,在中国造船业巩固世界第一地位的情况下,美国推出了对抗策略。特朗普4月9日签署行政命令,旨在重振美国造船业。 从10月开始,中国企业运营、拥有的船舶或在中国建造的船舶进入美国港口时,将被征收额外费用。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支配力,恢复国内就业和产业。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损害别国也损害本国,提高航运成本,扰乱全球供应链稳定”,表示强烈反对。中国表示将采取应对措施。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从结构上看,政策的影响有限。美国造船能力不足,韩国和日本也已经拥有大量订单,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 受此消息影响,商船三井停止了LNG运输船的中国订单,但集装箱船和LNG船的订单呈增加趋势,对整体的影响较小。 ▲中国造船垄断格局 中国造船业成为世界第一的背景是国家一贯的战略和压倒性的生产力。 灵活运用规模经济构筑竞争力,将造船业定位为战略产业,从长远角度持续投资和支援,使其实现了戏剧性的增长。但要持续发展,“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不可缺少的。应对环境问题和技术革新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 日本和韩国也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新的造船业形式。日本正在进行在世博会上运行的氢燃料船和液化CO2运输船的实证实验等,试图通过新技术的开发来扭转颓势。 ▲“国产技术” 也意在确立经济安全保障。另外,今治造船的JMU子公司化等,一直以来处于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在推进。世界造船业进入新的竞争阶段,能否阻止中国独占鳌头备受关注。 作者: 岩城寿也(Merkma日本专业交通媒体) 来源:雅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