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秩序解体的中国特朗普时代的“大国兴亡” 作者:河津启介 来源:雅虎日本 以“自由和民主的旗手”自居的美国的变质似乎对中国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美国到底怎么了?”“它越来越像另一个大国”“它正在摧毁世界100年来建立的价值观”。 这些是在中国大型SNS(网络交流服务)上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账号上发表的文章。2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生口角后,失望之声明显增多。 当然,在中国,多数人认为这是竞争对手犯下的“敌失”。 特朗普流是吉是凶? 如果美国威信下降,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中国的存在感自然会提高。随着特朗普接近侵略者俄罗斯并强行提高关税,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裂痕。 对中国的宿愿台湾统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美国不可信”的疑虑在台湾扩散,将会挫伤信奉民主主义的台湾居民的心,这将是以“不战而胜”为目标的中国所愿意看到的发展。 在3月上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上,强调了“国际协调”路线,试图与美国差别化。王毅外长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大国应该有应有的态度和责任”,希望获得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等的共鸣。 但是,正如“好事多磨”这句话一样,也有人对“特朗普式”中潜藏的风险敲响了警钟。 ◇警惕破坏稳定的“翻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特朗普认为维持国际秩序的成本不公平,因此放弃了它,试图建立一个更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郑梦准是过去曾在习近平主席主持的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政策建议的政治学者。 郑义和表示,“特朗普总统向往的是不顾小国家牺牲的大国强者政治,似乎是回归帝国主义时代”,并表示其象征是迅速接近俄罗斯,表现出警惕心。 “特朗普是试图颠覆秩序的所谓造反派,”郑义溶说。“造反派”指的是曾使中国陷入混乱的文化大革命推动者。对于利用自由贸易和联合国体制等战后秩序而崛起的中国来说,特朗普的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最后关头的“翻桌子”。 “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稳定。美国放弃维持秩序的作用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利益。”这就是郑义溶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还没有做好取代美国的准备”。 其他有识之士也对特朗普引发的混乱感到担忧。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阎学通在1月的一次论坛上说:“美国这个庞庞大物的突然变化对任何国家都不是好事。如果美国喝太多水,我们就会干涸;如果不喝水,我们也会被淹没。作为具体例子,他列举了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导致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 对于美国孤立主义的举动将导致中国势力扩大的观点,阎良表示,“有必要弄清楚美国认为‘不划算’而抽身而退的地区,到底留下了利益还是损失。即使进军那里也有可能背负负担和纠纷,招致其他国家的反感”,表现出慎重的态度。 霸权的成本谁来承担 从阎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真实想法是,现在不是代替美国火中取栗或大手大脚的时候。 特朗普政府宣布冻结对外援助,中国也在缩小经济圈构想“一带一路”的规模。面临经济减速的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填补美国留下的漏洞尚不明朗。“一带一路”本来就是投资主体,与政府开发援助(ODA)相比,存在利率等条件较为苛刻的问题。 国内舆论风向也是重要因素。清华大学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本国对外援助“过剩”和“稍微过剩”的受访者合计超过半数。 北京的书店里也陈列着英国出身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著作《大国的兴亡》,书中阐述了维持霸权的过高成本会招致大国的衰退。看着美国终于放下这个包袱的样子,中国是不是也在慎重地考虑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措施呢? 如何避免与“乱世”背道而驰 正因为是重视历史的国家,中国的论坛中也有将今后的国际形势比作古代中国周王朝权威扫地、有力诸侯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倾向。 但是,如果形成以美中俄为轴心的大国相互争斗的乱世,在那里牺牲的将是实力较弱的中小国家。“没有国际法和秩序,就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一样,我们将消失。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用这样的表述敲响了无序世界的警钟。 从这个意义上讲,凸显大国政治冷酷性的乌克兰困境,对于夹在中美之间的日本来说也绝不是事不关己。 耳闻目睹了中国有关战后秩序解体的议论,感觉时代正站在是否与“力量支配”背道而驰的岔路口。【中国总局长河津启介】 作者:河津启介 来源:雅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