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众多“理工男”和“天才少女”的中国教育体系是怎样的 作者:赵玮琳 来源:雅虎日本 在中国,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收入和获得社会地位方面都比较有利,所以无论男女都倾向于理工科。 ◇中国顶尖大学新设“人工智能专业” 以中国初创企业“深挖”为代表,支撑中国AI(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尖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是人才。在人才培养和增强竞争力方面,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企业举措、社会经济环境都有其独特之处。 近几十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革新,特别是高等教育积极开设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和产学合作。关于人工智能,2017年夏天发布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吸引和培养高级人才势在必行。受此影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顶尖大学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近期,清华大学表示,2025年本科招生人数将增加约150人,今后招生人数将逐步扩大。其目的是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研究资源,培养兼具人工智能和其他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发掘优秀人才,早期选拔的教育系统的结构从以前就继承下来了。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理科尖子人才培养班)于1978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而开始。从全国各地把能够跳级上大学的青少年,也就是所谓的天才少男少女集中起来,培养能够担负起提高中国科技竞争力的人才。 “少年班”已经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活跃在学术研究、科技行业和商业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芯片和处理器开发公司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语音识别巨头科大讯飞(iFLYTEK)的创始人刘庆峰、百度前副副有像总裁张亚勤这样有名的毕业生。 “清华姚班(清华大学姚期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就是一个例子。2005年设立,提供相当于美国顶尖大学教育水准的课程,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最大的图像识别企业“旷视科技(Megvii)”和无人驾驶领域的新锐企业“小马智行(Pony AI)”的创始人都是“清华姚班”的毕业生。 ◇企业也展开高报酬争夺战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重点高中(升学学校)”也组建了“STEM(科学、技术、工学、数学)英才班”,将候选人培养到能够参加理工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水平,如果获奖,将推荐进入顶尖大学。组合也依然健在。 在企业方面,特别是科技企业对人才的获取有着高度的认识,因此与大学合作,致力于培养即战型人才的事例很多。高薪带来的人才争夺战也非常激烈。典型的事例是华为从2019年开始实施的“天才少年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该项目将为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半导体等领域的顶尖人才提供最高年薪200万元人民币(约合4000万日元)的起薪。 中国学生的理工科志向也值得关注。在中国,无论男女,报考理工科的意愿都很强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已经广泛渗透。 作为中国出身的笔者自身的经验,高中入学考试进入“重点高中”时必须选择理科和文科,我接受了这个想法选择了理科。一个年级有400名学生,分为8个班级,其中7个是理科班,剩下的1个是文科班。原因在于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激励,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收入和获得社会地位方面有优势。 在中国,在教育制度创新、政策扶持、企业配套、理工科取向等共同作用下,STEM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前沿领域竞争力的源泉。 (趙瑋琳〈チョウ?イーリン〉伊藤忠総研産業調査センター主任研究員) (伊藤忠综研产业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赵玮琳) 作者:赵玮琳 来源:雅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