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掉进了“发达国家陷阱”

2024-12-1 14:07|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39| 评论: 0|原作者: 镇长本人|来自: 大树乡谈

摘要: 欧美掉进了“发达国家陷阱”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今天有些标题党,毕竟离开中国,欧美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骆驼还没死。但如果欧美国家真正想要搞有建设性的,尤其是新兴 ...

 

欧美掉进了“发达国家陷阱”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今天有些标题党,毕竟离开中国,欧美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骆驼还没死。但如果欧美国家真正想要搞有建设性的,尤其是新兴的事物,那么离开中国,恐怕就难如登天了。

 

在科研能力上,当前整个西方还是超过中国的,哪怕在中国很擅长的动力电池、光伏领域,西方仍然具有技术优势。

 

但从实验室技术到大规模商用化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真正能够走通的比例并不高,因此也被称之为“死亡之谷”。当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确实低于欧美,尤其高校转化率极低,关键是缺乏中试体系,目前尚未构建成熟的市场化中试体系,广大中小企业无法承受高昂的中试成本,要么夭折,要么不经过中试冒险商业化,成功率自然很低。

 

但上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国而言,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市场重视,已经开始取得明显进步。但欧美目前面临的却是一两代人难以克服的根本问题,需要经过革命才能解决,这可以称之为“发达国家陷阱”。

 

最近有个报道,被整个欧洲寄予希望的瑞典动力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很戏剧性的是就在一个月前,还被夸赞为“中国动力电池的终结者”。就在宣布破产之后,该公司在加拿大投资的超级工厂项目称公司破产不影响项目进展,只是一期产能目标要从2026年延期到2028年。

 

 

姑且拭目以待吧。

 

特朗普一直在喊制造业回归,欧洲也想着在新兴产业领域同中美竞争,但Northvolt公司的破产说明:除非获得中国的支持,欧美的制造业回归基本是做梦。

 

Northvolt公司用了8年时间,融资超过200亿美元,然而现在账上现金只剩下3000万美元,还背负了58.4亿美元的债务,如此巨额的投资一共只造出了区区80MWh的动力电池,只够满足1000model Y的电池需求,然而这个项目曾经的计划是一年满足40万辆model Y

 

这个项目从账面上看本应该成功。

 

技术上获得了欧美科研机构的全力支持,在实验室技术领域仍然具有优势,更别说项目刚刚开始的2016年;而从政策环境上,瑞典是最支持绿色能源的,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打着绿色环保、欧洲自主的大旗,随时可以动用贸易保护政策打击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欧洲是完全敞开的,美国也很希望能够获得中国以外的动力电池供应。

 

至于资金就更不用担心了,200亿美元的投入,哪怕直接收购中国二线动力电池企业,都能完成建设目标了,买下亿纬锂能和中创新航两家动力电池企还有富裕业,这两家企业2023年锂电池有效产能高达164GWh?2023年实际产量也达到80GWh,是Northvolt八年来总产量的1000倍。

 

考虑到瑞典在欧洲已经是先进制造和理工科教育头部国家,这个项目无论怎么看都不应该失败。但反过来,这家公司在如此好的条件支持下仍然失败了,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美目前面临的天大难题。

 

根本上是体制、人才出了严重问题。

 

先说体制。

 

中国哪怕是“洋务运动”,也是把重心放在生产上,但是Northvolt的重心一直在资本市场、市值炒作上,根本不用心搞制造。

 

比如为了政治正确,把工厂地址选择瑞典最临近北极圈的港口小城,这个小城只有几万人口,由于太靠近北极,夏天天不黑、冬天天不亮,如果旅游是不错的体验,但长期生活工作就大不一样了。

 

而在生产中,也是政治正确先行,但工业不同于金融业,是要遵守客观规律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明明中国动力电池已经有了成熟的模式,只需要照抄作业就行,但偏偏违背客观规律搞种种政治正确的所谓创新,结果基本的生产工艺都是错的。

 

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欧洲车企支持力度很大,但是由于迟迟无法实现规模生产,2023年实际产能仅有规划产能的1%,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车企纷纷取消了采购订单,导致现金流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已经可以想象中文互联网铺天盖地的谩骂了。

 

然而瑞典已经是欧洲绿色能源的希望了,欧洲的新能源初创公司往往优先落地瑞典,因为瑞典的绿色产业相关科技、人才、产业和政策支持在欧洲都是头部,但这几年纷纷破产。比如去年电动卡车初创公司Volta已经申请破产。

 

另一个问题则是人才短缺。

 

目前欧洲工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传统工业也就是起码有几十年以上历史的运行还不错,但是只要是新兴产业、新建工厂,往往出现难以想象的诸多问题,从特斯拉的德国工厂开始,到今天的瑞典Northvolt,非常不顺。

 

究其原因就在于产业工人断档。西方目前还有一批出生、成长在冷战时期的老人,这些老人集中在老行业、老工厂里面,当时欧洲的教育还没有被快乐教育、政治正确荼毒。现在不一样了,虽然欧美的精英教育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但工业需要大量的合格技术工人,高度依赖普遍教育和工业化社会风气,政治正确恰恰是工业化的天敌。

 

其实瑞典在整个欧洲,理工教育还是比较不错的,Northvolt招募的瑞典本地员工水平也称得上认真负责、乐于学习,但问题是太少了,于是不得不从全球招募员工,甚至还把这作为政治正确去宣传。

 

但问题是,又不想老老实实从中国或者韩国雇佣员工,招募了大量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劳动者,这些人无法胜任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又对中方员工的技术指导不屑一顾,于是机器和人总是无法完成磨合,现场问题不断,根本无法实现正常生产。

 

其实瑞典已经很不错了,基础教育和理工教育还基本保持着,尤其是瑞典有着欧盟国家中最严格的毒品管理制度,对毒品使用和拥有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甚至2015年还被联合国报告批评,说瑞典的毒品管理违反人权。

 

瑞典的工厂起码不用太担心瘾君子,然而如美国、德国,未来问题就太大了,一个瘾君子就算当力工都不称职,何谈搞先进制造?

 

就拿被某些人奉为“神”的马斯克来说,早在2017年第一辆model 3就交付了,之后马斯克一直致力于解决规模生产问题。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当时特斯拉的困难并不是创造电动汽车或者小批量生产汽车,因为美国有几百家汽车初创公司,都能做到,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不破产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生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斯克在工厂里住了三年,像疯子一样跑来跑去,晚上直接睡在地板上,但就是解决不了。马斯克认为2017年到2019年的这三年,是他生命中最长的痛苦期,几乎生活在地狱里。

 

拯救了马斯克的是中国,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破土动工,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而马斯克通过在中国学习到的经验,反向输入美国和德国工厂,才终于让其他工厂慢慢走入正轨。

 

现在网络上总说中国电动汽车要感谢马斯克开源,这确实要感谢,因为马斯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点:搞制造,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这个经验是对欧美任何想要搞工业的国家开源的。

 

工业是没法造假、没法讲故事的。

 

经常说“产学研一体化”,从教育到研发再到生产,这是一个密切相关的体系,需要几十年的长期积累。仅培养符合基础要求的技术工人,就需要起码20年时间,在技术人才的基础上搞研发和产业培育,又起码十年时间,然后通过市场竞争不断迭代,还得要经过十年时间才能得到一个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成熟行业。

 

这就要40年时间贯彻始终,克制资本和人性的欲望。

 

但问题是,欧美国家现在掉进了“发达国家陷阱”,通过工业化取得巨大优势,国家富裕了,结果就在资本贪婪和人性的诱导下,搞快乐教育、金融化,于是社会两极分化,精英仍然很强,所以实验室研发不成问题,但是广大民众跟不上,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人才,老一代退休一个少一个,维持传统行业已经很勉强了,很难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瑞典不是个例,德国未来的问题更大。德国有引以为豪的技工教育,这是德国工业发展的基石。但当前德国的教育也出现了严重问题,理工科人才断档,尤其是在绿色能源相关的电化学和信息技术领域,严重缺乏有生力量,加上德国政府种种离谱的操作,现在德国正在出现严重的工业萎缩。

 

最近博世宣布在德国裁员5500人,但这不过德国工业大裁员的一角罢了。大众、采埃孚、巴斯夫、SAP、沃达丰、蒂森克虏伯、德铁、西门子、舍弗勒等等德国传统优势企业都在大裁员,仅大企业目前公布的裁员规模已经接近20万人,那么这些大企业背后的供应链又要裁多少人?德国以后还需要这么多的蓝领技术工人吗?

 

德国一共也只有8000万人,劳动力人口约5000万人,仅这一波裁员就涉及大几十万人,而且还都是德国中坚的精英白领或蓝领技术工人,这带来的冲击太大了,德国的技工教育都很可能要出现大问题。

 

现在讨论欧美制造业回归,基本是伪命题。

 

欧美肯定不会要低价值的低端工业,想要的是动力电池这类先进制造,但欧美还有足够的理工科人才和技术工人吗?有多少没有受到政治正确和毒品的侵蚀?就算实验室技术再先进,缺少了一线的技术工人,又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

 

马斯克用了三年都无法解决的,欧美有多少企业家能解决?

 

不要看欧美提出多少口号和政策,在制造业回归问题上,只看一点:

 

欧美能不能放弃金融至上的思维,重新回归冷战时期的教育体系,用至少30年时间培养一两代冷战标准的理工科人才和技术工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未来还是有可能实现制造业回归的。

 

否则真不如贯彻“造不如买”,有这么多资金还不如干脆投资中国企业,当然这需要欧美真正认识到靠自己已经无法恢复制造业,等到更加落后才能真正谦虚的学习。

 

而当下,中国企业去欧美投资建厂,一定要把政治正确浓度作为关键考量,更要确认当地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39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