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佰骥 来源:佰骥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说到一段清末的历史,这段历史大致是说,为了兴办教育,光绪皇帝下旨在县域以下设立“劝学所”。这种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及其派出机构,目的是为了督促县级以下的乡村兴办学校,促进普通民众接受基础教育。 劝学所按朝廷规划,首要职能是“推广学务”,即在区域内调查学龄儿童数量,登记造册,挨户劝导,并负责介绍入学。根据每学期劝募学生入学数量评定工作成绩优劣;调查学校选址、用房、经费等情况,商承总董拟定办法,劝令各村董事切实兴办学校等。 该文章说到,此类劝学所有这些职能确立后,在我国农村地区延续了近百年,直到1990年代政府才重新统筹规划乡村教育,而逐渐消亡。作者也由此认为,了解到这些,肃然起敬中,惊讶不已! 他说到,一般认为,满清是历朝历代中执行“愚民政策”最彻底、最全面的朝代。由此刷新了文章作者的历史认知。 而我认为,重视教育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这与中国的文化有关系,并不是清末才有推广到农村的教育机构,比如明朝时期就有“社学”,主要就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学校,通过教育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在农闲时期利用时间,对15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教育,内容涵盖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节。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构成为儒、释、道。其中儒,首条就是教育。按照传统,教书育人,是天下儒生的职责。所谓中国封建朝代“愚民政策”最彻底,不过是口号而已。 当然古代认知,以及教育,其中不乏有古代的糟粕,由于科技能力、交通、通讯手段等的限制,而对未知事物,以及闭塞自然环境,导致封建迷信等糟粕,也是在所难免。但中国绝对不是一个封建朝代“愚民政策”最彻底,一个口号所能否定古代教育的。喊出这种口号,本身属于现实政治需要。 恰恰是每当危机时刻,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中国古人往往会拼命兴学,从知识中去寻找答案,去找到救亡的道路。这是一种自然本能。 历史具有自身的规律,中国古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兴衰更替,被认为是历史周期律。对于中国古代的批评,从简单的口号中去理解,那刷新历史认知的事情,将会层出不穷。 比如,朱元璋从全家几乎饿死的境地,在这种中国积贫积弱的基础上。从明朝建朝1368年,到郑和下西洋1405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只用了37年。 作者:佰骥 来源:佰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