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华夏的大英雄:若非三人挺身而出,中华文明或已断绝 作者:百家杂评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汉代刘向说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数千年来,江山代有忠士出,一代又一代的忠义之士,前赴后继、血洒沙场,让华夏度过了一次又一次亡国灭种之危机,成为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
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共有三次亡国灭种的危机,幸亏有三个大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中华文明最终又传承了下来。
第一,齐桓公
周幽王时,狄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与姬伯服、掠走褒姒,天下为之震惊。但还没等诸侯反应过来,狄戎全面南下,开始肆虐华夏大地,比如将位于卫国杀的只剩几千人,将卫懿公分食到只剩肝脏等。
当时,关中、中原、河北等成为狄戎乐园,代国、中山国皆狄戎所建,陆浑戎在洛阳周边,列国周围也存在大量狄戎势力,其中中山国被誉为战国第八强。至此,华夏命悬一线,春秋公羊传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更为可怕的是,狄戎入侵还带来“逆向同化”,左传记载平王东迁百年后,洛阳周边不少华夏先民披发祭祖,抛弃中华礼节,采用狄戎风俗祭祖。
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首先挺身而出,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列国保卫华夏文明,比如齐桓公救燕、救邢等。其中,救邢时管仲明确指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正因齐桓公、管仲奋力打击狄戎,故而孔子感慨“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秦穆公等都打击狄戎,最终战国晚期时“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当然,齐桓公等肯定有私心,借机可以成为霸主,但客观上的确拯救了华夏。
第二,冉闵
三国是中国最精彩的乱世,但“最精彩”是用普通人性命堆起来的,而在其之后不久,就迎来了中国最黑暗最暗淡的时代——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时的华夏,要比周朝狄戎入侵时更惨,华人沦为了“两脚羊”。比如,当时乱华的部族行军不带粮食,只抓女性华人,她们什么结果可想而知的。后赵(319—352)统治期间,中原华夏人口从西晋时的2000万,急速下降到400余万,几乎到了亡族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冉闵挺身而出,发出“杀胡令”,即“凡内外六夷胡人,敢持兵仗者斩,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灭掉了羯赵,据说杀了百万羯族之人。更为重要的是,冉闵不是滥杀,而是明确指出六胡退出中原,“各还本土”,也就是让侵略者退回去,这个要求显然很正当。
虽然冉闵最终兵败,虽然史书对他评价不高,但如果不是冉闵挺身而出,以五胡对华夏的态度,东晋都保不住,华夏文明真要被毁于一旦。至于指责冉闵的杀胡令与滥杀,其实是无良文人的“何不食肉糜”,因为和野兽讲得通道理吗?当时情况只能以杀止杀,而对五胡来说这也是一个因果报应。
除此之外,冉闵的绝地反击,让胡人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杀戮,因为他们担心那么做的话,可能出现下一个冉闵。毋庸置疑,这是冉闵的贡献。
总之,如何衡量冉闵,肯定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而应该从华夏的延续、维护华夏的利益等角度去看,因此冉闵就是一个救世大英雄。
第三,朱元璋
与冉闵时代相比,朱元璋时代的华夏其实更加危险,因为当时华夏已经“沦陷”百年。更为可怕的是,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到朱元璋时已有400余年。
首先,如果朱元璋不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那么一盘散沙的中国将很难再次聚合,尤其与中原王朝分别400年的幽云十六州、辽东等地,将更难归心中华。
其次,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有大量“逆向同化”现象,用满蒙姓氏、行满蒙风俗等。一旦不能恢复中华,那么这种“逆向同化”将会量变引发质变。
可以说,此时华夏文明岌岌可危,稍有差池就是文明断裂,难有复兴可能,但朱元璋恢复了中华政权,统一了中国,又延续了中华文明传统。其中,关于中华文明传承,《明实录》记载了一个案例: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于是朱元璋就“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
因此,朱元璋有“再造中华”之功,延续华夏文明之功,显然是一个救世大英雄。但可惜的是,如此一位大英雄,却被很多人抹黑,对他历史贡献只字不提,只能说不是蠢就是坏。
余论
近代以来,中国还有一位救世大英雄,笔者说的是谁,相信大家都知道。若非此人,光靠蒋介石,国家主权都不完整,只能沦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为他人菜单上的一道菜,如此还谈什么复兴华夏!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事情让人不可思议,因为每到危急时刻,总会出现一个救世大英雄,率领中华儿女延续华夏。大概,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文明底蕴吧!
作者:百家杂评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