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再评《问苍茫》:温润如玉的青年毛泽东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01 — 《问苍茫》的最后一集,青年毛泽东就要在国民党大屠杀造成的血雨腥风中,去领导秋收起义了,他回到家中,与杨开慧以及岸英、岸青、岸龙等三个孩子,度过最后一个团聚之夜。 谁也没有想到,此夜过后,他就再也没有见到妻子和岸龙,与岸英、岸青的重逢,也是二十年以后了。 孩子们要放孔明灯,于是一家人来到门外,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点亮了孔明灯,看着它缓缓地飘向空中。 这一幕,温馨、甜蜜,但也有一种被压抑的伤感。 这一刻,屏幕上弹幕如雨——“黑暗中的指路灯!”“星星之火”、“用孔明灯照亮黑暗的夜空”、“泪目”、‘致敬伟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条弹幕,“革命的火种,中国的希望,引导中国走向光明!” 怦然心动,眼睛也有些湿润了。 尽管距离剧中表现的这一天,已经快100年了,伟人离开这个世界,也将近半个世纪了,但青年的心,和一位处于平行空间中的毛泽东,是相通的,他们接收到了教员的信息,感受到了他的体温,他们的心和他一起跳动。 《问苍茫》,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从根本上说,当然和伟人“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宏愿与抱负有关,和他波澜壮阔一生中创造的辉煌业绩有关,更和他以一个革命者始,以一个革命者终,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从来不曾脱离他们有关。 除此之外,从技术的层面讲,也和青年演员王仁君成功塑造了一个温润如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有关。 所有第一次看到青年毛泽东照片的人,无不叹服于他的气宇轩昂,以及他的知性、儒雅、俊美,仿佛他不属于那个动荡、凋敝、残酷的年代,而是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去的。 1915年4月5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第一次见到了22岁的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是一师的学生,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展现出扭转乾坤的能力,但却令杨昌济深感惊艳。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渠(他)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青年毛泽东的气质如此卓尔不群,这就给影视剧中的扮演者留下一个难题,他们很难接近,更不要说还原青年毛泽东了,在有些影视作品中,由于扮演者过于夸张,或者气质相差太远,往往令观众产生不舒服,甚至尴尬的感觉。 王仁君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尤其他的眼睛,清澈、热情、坚定,令人一看就产生安全感。 02 — 毛家有一张令人过目难忘的“全家福”,杨开慧怀抱年幼的岸青坐在那里,岸英倚靠在他的身边,但他们的父亲在哪里? 《问苍茫》回答了这个问题。 1924年,31岁的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同时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 由于上海仍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下,中央规定不许照相,可是,杨开慧多么渴望有一张全家福啊! 毛泽东决定陪妻子和孩子一起去照相。阳光透进窗帘,温暖而静谧,他站在相机旁,没有入镜,但在摄影师按下快门前,小岸英竟走上前去拉着毛泽东说:“爸爸跟我们一起拍照。” 在孩子的呼唤下,在妻子期待的眼神中,毛泽东鼓起了勇气,他走到幕布前,紧紧握住杨开慧的手,两人四目相对,满含爱意。此刻,画面定格,构成了一张从来没有人看到过的“全家福”…… 我深信,这样一张完整的全家福,一定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梦里出现过无数次! 但杨开慧犹豫了,她将头在丈夫胸前幸福地倚靠片刻,又满含热泪地将他推开了——毛泽东的无限温柔,杨开慧的深明大义,在这一细节中,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爆发了。 苏联顾问团一筹莫展,远在上海的陈独秀主张妥协。唯有同样身处险境的毛泽东,坚定地主张反击。 这种反击,并不是仅凭血气之勇,以死相拼,而是冷静分析了当时广州的力量对比。 毛泽东建议,所有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秘密到肇庆的叶挺独立团驻地召开紧急会议,通电讨蒋,开除其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剥夺军权,让他再无还手之力。 如果当时拥有左右局势能力的苏联顾问团和中共中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则共产党必将取代国民党,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导力量,大革命和北伐的历史,将是另外一种面貌,蒋介石这样的人物,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 电影《大浪淘沙》中,在马日事变中身负重伤的赵教官,牺牲前对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员说,“要按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去做啊!”的确是锥心泣血之言。 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得手后,顺势提出“整理党务案”,全面排斥共产党人,陈独秀派张国焘来广州,居然要大家签字同意,毛泽东愤怒已极,他对拦在门口,坚持要他签完字再走张国焘怒吼道,“让开!” 这一幕,王仁君的拿捏得相当到位,毛泽东此刻的心情,愤怒、痛心,兼而有之,他神情坚定,眼中隐有泪光。 资质俊秀,温润如玉,这就是青年毛泽东。他从不咄咄逼人,他总是温暖、亲切,但坚定不移。 如果说,不朽的革命偶像切·格瓦拉给人的印象是“酷”的话,那么青年毛泽东,给人的印象就是“暖”——一种如春日清晨阳光一般的暖,并不酷热,亦不灼人,却有着令人无法抗拒、消雪融冰的热量。 在影视作品中,要表现这一点很难,但《问苍茫》做到了,王仁君也做到了,他的表演刷新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也加深了我们对伟人的理解。 03 — 《问苍茫》的最后一幕—— “润之,你一定要早点回来!”杨开慧在身后说。 润之回过头来,深情、愧疚地一笑,然后坚定地向前走了。 杨开慧永远失去了他,中国永远拥有了他! 他向前走了,一袭长衫,左肩上挂着一个小包袱,右手拿着一把红油纸伞,大步流星,一条路越走越远,《东方红》熟悉的旋律响起,镜头摇向天空,乌云渐渐散去,太阳就要出来了!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