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周易早有记载,考古又一次印证中国史书 作者:百家杂评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周易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云“见龙在田(青龙星象,春天时就会从地平线上升起),天下文明”。由此来看,中华文明显然起源于“天文”,然后演变出“人文”,最终演变出中华文明。 包括尚书等记载,先民仰望星空,发现星空与时间的关系,由此“观象授时”,即观象与农业密切相关。当掌握“农时”之后,较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农业开始出现。其实,任何一个农业发达的文明,都必然要有较为发达的时间系统,最终都要求助于天文。 周易、尚书等史书,都表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天文,源于农业需要。问题在于:史书是后人记载的,往往具有“追述”性质,其中难免存在偏差、乃至重大错误,既然如此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史书记载的对不对呢? 农业大发展的前提 中国属于农耕文明,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现代考古发现更是惊人: 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表明,最迟在距今1.4万年之前,中国已有人工栽培水稻,这是世界之最,即世界最早的农业始于中国。浙江金华浦江县“上山遗址”,距今大约万年,考古发现很多碳化水稻,以及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链,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进入距今万年之后,中国种植水稻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传播到了山东河南等地。 与南方不同,北方发展的是旱作黍粟。如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史前黍粟遗存数量众多,总计不下百余处,在最早的年代上,黍距今约10000—8700年,粟距今约8700—7500年,后来逐渐成为北方主粮,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决定了想要大规模农业,就必须要能确定“农时”。因为不能确定农时,比如误期播种,收成就不理想,乃至绝收。因此,出现较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必然是古人掌握了农时,而当时确定农时的最精确方法,就是观象授时。 也就是说,距今万年时期,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天文知识,用于指导农时,然后才有较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或者说农业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天文学的诞生。中国古代天文考古,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个判断。 中国古代天文考古 在西方历史叙事中,古希腊是“仰望星空”的民族,但以考古来看,中国才是真正的仰望星空的民族,历史之悠久令人惊叹: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余年,考古发现骨头制作的叉形器(见下图),手柄很光滑,还有类似骨尺的骨器。对此,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是“规”与“矩”,显示了贾湖时代已经“观象授时”了。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遗址出土“规矩”,反映出发明时间应该更早,“观象授时”也更早,这就大致与中国农业发展时间相一致。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考古发现龙虎大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考证指出:古墓反映出当时已经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已经掌握了二分二至、立表测影(观象用于晚上,立表用于白天)等。 既然6500年前已有盖天说宇宙模型(不代表这个时间才出现,甚至可能更早已有此认知),说明此前必然已有漫长的天文观测积累。显然,这也大致与中国农业发展时间相一致。 以上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始于农业发展需要,距今已有万年史。 但问题是,简单的仰望星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必须对星象尽量准确的观测,了解星象运行的毫厘之差,才能据此掌握农时,乃至建立盖天说宇宙模型等。在此过程中,就会促使数学计算等出现,故而中国古代“天数不分”。 由于对农时的掌握,来自于“天”,于是产生对“天”的崇拜。同时,掌握观象之人“受命于天”,就慢慢的成为“王者”,尧舜等掌握了观象授时的能力与权力,后世王朝往往也垄断观象授时,不允许他人染指。因此,原始宗教与政权的合法性,其实都源于天文。 总之,“天文”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的出现,又引出数学,或者还是中国文字的源头等,更重要的是对引发社会革命性变化,比如促进了宗教、政治、祭祀制度、礼仪、哲学、科学等观念的形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古代政治、宗教、礼仪等等,无不与天文相关。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典籍记载、还是考古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形成,符合人类文明进化逻辑,有因有果,经得起检验。 作者:百家杂评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