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猃狁”:考古填补又一空白,难怪西周会被犬戎灭亡 作者:百家杂评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史记记载,周幽王为求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屡次三番的戏弄,导致诸侯们心灰意冷,当犬戎来袭,烽火再次点燃时,诸侯却以为又一次戏弄,于是犬戎灭掉西周。 现代学者考证发现,“烽火戏诸侯”并不真实,诸侯也不可能随时赶来“护驾”,真实情况是周朝王位之争,申国、缯国勾结犬戎,导致犬戎攻破都城,最终灭亡了西周。 问题在于: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如今发现真相,都存在一个疑问,就是犬戎实力为何如此之强大,竟能兵临周都之下,而且还能攻破周都?考古发现一件西周青铜器,上面铭文记载的内容填补又一历史空白,更重要的是,铭文内容改写了人们对犬戎实力的认知。 考古填补又一空白 1980年,在陕西西安长安区,考古出土一件周厉王时的青铜鼎,主人叫“多友”,故而被称为“多友鼎”(见下图),该鼎记载的内容简述如下: 周厉王时(?―公元前828年)某年十月(北方异族入侵往往都在十月左右),猃狁(xiǎn yǔn)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周厉王命令“武公”率“多友”迎战,多友与猃狁激战半个月,先后战斗四场,都取得了胜利,其中“孚(俘获)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后来又“孚车十乘”。后来,武公将多友战绩上报厉王,厉王给予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多友铸鼎纪念此事。 多友鼎记载的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说明早在周厉王时,猃狁已经成为西周大敌。 除了多友鼎,考古还发现西周晚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涉及到了“猃狁”,说明当时猃狁的确是周朝西北方向的主要敌人。 更重要的是,猃狁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游牧骑射的民族,而是有着从事大规模车战能力的民族,故而多友才能“俘获127辆戎车”。春秋时期,衡量一国战争能力的标准就是战车多寡,而春秋时期晋齐大国也仅是“千乘之国”,由此可见猃狁实力很强。 猃狁与西周的灭亡 多友鼎中记载的猃狁,到底是什么民族呢?其实,猃狁是犬戎诸族的旧称,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因此,猃狁就是犬戎,内部包含的部族很多,但没有统一政权,相当于后世统一前的蒙古诸部。 史书记载,周懿王之后周朝多次反击猃狁,比如周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取得大胜,周宣王(周幽王之父)时命尹吉甫、南仲等出军征伐猃狁取得大胜。其中,尹吉甫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 虽然周宣王时对猃狁取得大胜,但诗经采薇中却说:“靡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猃狁之故。不遑启居(没有空闲来坐下),猃狁之故。”因为猃狁多次入侵,导致周人无法正常生活,只能不停的出征保卫家园。 由此不难看到,西周灭亡固然有着内部原因,但猃狁长期入侵,与反入侵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由于猃狁多次入侵,乃至兵临宗周城下,周懿王被迫迁都犬丘,史记记载西周第七位君主“懿王之时,王室遂衰”。 此后到周幽王,中间历经150余年,周朝虽然取得不少胜利,但长年的入侵与反击中,自身消耗也非常明显,已经到了“靡室靡家”的地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周幽王时申国、缯国勾结犬戎才打下镐京,大概率申缯作为内应,导致镐京城破,否则游牧民族很难攻破坚城。 总之,西周本身问题多多,兼之与猃狁长期战争消耗,再加上猃狁实力的确很强、以及内应带路等,如此西周灭亡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余论 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谈: 首先,搞清楚了猃狁实力,也就明白为何东周之初中原危在旦夕了,为何春秋公羊传中会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为何春秋会有“尊王攘夷”了......因为当时戎狄实力真的很强,差点灭了中原诸国,幸好齐桓公、晋献公等挺身而出击败诸戎。 其次,猃狁是西北一切游牧民族的统称,直到唐代时偶尔还如此称呼。比如,唐代宗时柳伉说“猃狁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但唐德宗时柳浑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以唐朝情况来看,猃狁主要应该是西羌族,而羌人至今犹存。 作者:百家杂评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