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没有基辛格的美国打交道,中美关系不必刻舟求剑

2023-12-1 15:59| 发布者: 红星| 查看: 155| 评论: 0|原作者: 蒋晓峰Terry|来自: 百度优质国际领域创作者

摘要: 与没有基辛格的美国打交道,中美关系不必刻舟求剑作者:蒋晓峰Terry 来源:百度优质国际领域创作者 基辛格去世,100岁的高龄。不管其他国家怎么看待基辛格,就江湖地位来说,能跟他平起平坐的,在美国没有,放眼 ...

与没有基辛格的美国打交道,中美关系不必刻舟求剑
作者:蒋晓峰Terry     来源:百度优质国际领域创作者


       基辛格去世,100岁的高龄。不管其他国家怎么看待基辛格,就江湖地位来说,能跟他平起平坐的,在美国没有,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到。

       今天的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而基辛格就是那个搭建关系的关键人物。

       不少媒体人早年都接触过基辛格,我最早看到是在2009年。当时,基辛格获邀到澳门,出席一个接受名誉教授的机会,近距离采访他。那个时候,他已经85岁,状态和近年看到的差不多,只不过脖子和身体之间,还没有那么缩近。这个年龄的人,运动能力,包括语速都已经非常缓慢了。

       当时,我听他讲话,非常慢,慢到令人着急,但这不影响他思维和逻辑的清晰。

       这就是我见到基辛格本人的第一印象,人老,脑不慢。


       他的长寿跟家族基因有相当的关系。没有什么疾病基因,如果有疾病基因的话,一般人会在五、六十岁就表现出来,甚至更早,过了80岁,大概率不是基因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他的健康基因,让他能在八九十岁,还能四处游走,今年7月年满100岁还到北京。

       中国人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90不留坐,他却100岁到北京,该有多大的自信,也只有他自信,中国才敢请。


       一百岁访问中国超过一百次,最早一次是1971年的秘密访华,平均算下来,过去50多年里,一年来中国两次左右,除去疫情期间等特殊情况,有的年份,可以来四、五次。


       在他卸任官职之后来中国,都是以民间人士身份,这反而给了他更大的活动空间。

       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成就已经成为历史。摆在中美面前,特别是中国面前的是,从他去世的今天开始,就要和一个没有基辛格的美国打交道了。

       基辛格不能复制,目之所及,没有人能接过他的衣钵,后继无人,这不仅有能力和意愿的问题,更是时代已经今非昔比,中美气候大不一样。

       很多人认为,基辛格这个名字就是美国外交的同义词。如果这么定义的话,是对基辛格功劳的肯定和褒奖,但这也会衍生出一个问题,基辛格辞世,美国外交是不是也要“入土”,中美关系势必也会失去一个关键的锚,面临随波逐浪?

       中美这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后基辛格时代如何维护和促进?中美关系在美国,什么人值得托付?

       中国早就做好了美国没有基辛格的准备。

       如果说当年的中美关系,还能靠毛泽东、尼克松、基辛格等人,大开大合,一定乾坤的话,今天的中美关系更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年的大格局、大接触注定是自上而下的,今天的双边关系基础,中方给出了16字出路,就是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基辛格后期的访华身份,用的都是民间人士。他晚年往来中国,发挥余热,而中国也做好了他百年后的未雨绸缪。

       缅怀基辛格,并不是留住那段蜜月期,中美关系不存在刻舟求剑的场景,而是要去适应磕磕绊绊的每一天,打打停停的每一次过招。

       很多人会期待美国出现“下一个基辛格”,这个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与其期待基辛格,还不如说是“下一个尼克松式人物”什么时候会出现。


       有人说,是基辛格开创了一个时代,更准确说,是那个时代选择了基辛格。

       基辛格当年的外交大手笔,是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授权。尼克松做出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定,本质上是基于美国国内状况和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实情,才有打破坚冰的意愿,也才有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的那一段。

       基辛格不可复制的另外一层含义是,中美大门打开后,虽然不能说自此一帆风顺,实质上这扇门就再也没有关上过。

       今天的中美没有高墙,顶多只是一些路障。两国已不需要像基辛格这样的“开门人物”,而更需要能从发展眼光看待中美关系的总统们。

       可惜,拜登、特朗普都不是这样的人物。



作者:蒋晓峰Terry     来源:百度优质国际领域创作者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155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