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聪明的几人合伙谋大事,竟赔掉性命?怎么回事? 作者:南山老祖 来源:南山学脉公众号 朋友问我:最近遇到了点困难,如果几家老哥们共同出面,搞个大联盟,共克时艰,你觉得能成吗? 我说:这个很难讲。我来给你讲段历史吧。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 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乱局,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打出讨董的旗号,组织了规模浩大的联军。 这些诸侯包括: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 在组成联军,打出正义的旗号之后,你猜他们做了什么呢?他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天天开派对,组织各种规模的酒会。 《三国志》有一句记载:“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侯组织了十多万的军队,却一步都不前进,听任局势恶化,反而天天开各种酒会。 那么,为何他们不肯进呢?因为他们都怕自己在作战中遭受到失,而别人趁机捡漏,捞便宜。 这群人可都是绝顶聪明之人,肚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第二,天天白吃白喝韩馥的粮草。 诸侯聚集在一起,自己不出粮草。他们的粮草都由邺城的韩馥供给。 结果,诸侯白吃白喝了很久很久,一步也不前进。这叫白给的便宜,怎么可以不占? 不仅如此,联军盟军的盟主袁绍还盯上了韩馥的冀州。 嘴里嚼着翼州送来的军粮,袁绍觉着冀州可真是一块宝地啊,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所以,他想要夺取冀州。 见到这个情况,韩馥心生恐惧,一步一步减少对河内、酸枣联军的粮食输送。 军粮耗尽后,联军只得各自回到守地,仅在表面上保持着所谓的盟友关系。 第三,天天明争暗斗,使绊子,挖墙脚。 在作战过程中,袁术的附庸孙坚英勇果断,一度大败董卓军,斩杀都督华雄等人。 袁术看到这个局面,感到很是担心。他害怕孙坚得到洛阳,因此做大,自己便再也管不住孙坚了。 于是,袁术绝顶不运军粮给孙坚。 孙坚知道后,又气又恼,连夜赶回鲁阳,严辞切责袁术。袁术听后,羞愧难当,勉强调发了军粮。 最后,孙坚虽然成功拿下洛阳,却让董卓因为有时间准备,而再无法歼灭董卓。 另外,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二人一向交恶。在讨董卓过程中,刘岱乘机杀了桥瑁,以王肱治理东郡。 袁绍用计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并与公孙瓒开战。 所以,这些绝顶聪明的诸侯还没来得及讨董卓,自己内部先乱成了一锅粥。 而面对规模庞大的联军,董卓非但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反而更进一步,官拜太师,位极人臣。 那么,为什么众诸侯组织讨董卓的联军,最终搞成了这般样子呢? 这里,我们要借《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袁绍的一句话:“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盟军要想搞成大事,关键在于两个字:信、义。 所谓信,就是要开诚布公,无所隐藏。 所谓义,就是要为共同的事业,敢于牺牲自我。 可是,这十八路联军,都不是些讲究信义的正人君子。相反,他们都是些绝顶聪明的贪鄙小人。 他们连最基础的开诚布公都做不到,就更别提什么自我牺牲了。 相反,在合作过程中,他们都各怀鬼胎,各打算盘。这只是绝顶的小聪明,却不是信义的大聪明。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试问一句:这样的联盟不垮,难道还留着给天下人唱戏吗? 它打一开始就注定要完蛋,更别提什么对抗天意轮转,延续各家基业了。 最终,只有原本毫不起眼的,为了天下万民果断向前冲的曹操成就了大业! 天意轮转,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所以,联手要想成功,最关键的还是“信义”二字。 说完这番话,我开怀大笑,仿佛看了一出经典剧目《看钱奴》一样的开心。 作者:南山老祖 来源:南山学脉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