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何注定赢不了?终于有人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作者:南山老祖 来源:南山学脉公众号 朋友问我:你是懂历史的,能给我讲讲,为什么李自成称帝后,快速倒台?真的是因为吴三桂冲冠一怒,开关放进来清军吗? 我说:这是一件很值得细细聊的事情。 李自成原本是有一定机会平定天下的。一方面,他手里有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比如刘宗敏等;另一方面,他手里还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缙绅士人,比如李岩、牛金星等。 这说明,底层的平民和落魄的精英都支持他,愿意推他上位。 但是仅凭这些人,可以获得最终胜利吗? 让我们来看这样两件事: 崇祯十四年(1640年),李自成猛攻克洛阳。 镇守洛阳的藩王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朱常洵富甲天下,号称天下第一藩王。 当时,李自成猛攻洛阳。河南名士吕维祺等人去见朱常洵,劝朱常洵拿出银子犒赏将士,共渡难关。 一听说要花自己的银子,朱常洵断然拒绝,给出的理由很高大上:为朝廷守城,凭什么花本王的钱? 朱常洵的吝啬态度激怒了守城将士。有人偷偷商议,在李自成猛攻时,打开城门投降。 在内应的配合下,洛阳城很快失陷,福王朱常洵最终也没跑掉。 李自成从福王府后园里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煮了,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紧接着,李自成又转头去进攻开封。镇守开封的是周王朱恭枵。 有福王朱常洵这个前车之鉴,朱恭枵不敢怠慢,一听说李自成带兵来袭,立刻在军队面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城被攻陷,性命都不在了,要金子何用?假如能守住城池,还怕没有金子吗?我可不愿做李自成的“仓库保管员” 。 “城垣既陷,身且不有,而况于金乎?城苟得保,何患乎无金?” 同时,他还宣布,将从自己的私库中拿出十万两白银,用来犒赏守军。凡是杀敌一人,一经确认,立刻赏银五十两,绝不拖欠。 五十两,这在当时可是天价!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守城军民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不仅驻军摩拳擦掌,城中勇士也纷纷自发登城。 除此以外,周王朱恭枵还自己出资加筑开封城,并与巡抚都御史高名衡等一同固守。 最终,在一年多时间里,李自成多次围攻开封城不克,自己也被守军射瞎了一只眼。 到最后一次,李自成决了黄河的大堤,用大水冲毁了开封城,才算拿下这座城。可这下,开封城也算没用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福王朱常洵会战败,而周王朱恭枵却能长期坚守呢? 难道是洛阳城里的社会矛盾大,而开封府里的矛盾不大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在《捭演论》(《捭演论·内篇》正式发布)中曾经提到这么一个道理: 在既有秩序没有完全坍塌前,旧的社会精英总占有比新的社会精英更多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财富、行政体系、话语权等。 在这么多优势中,有一项是合法性优势。这也就是说,在民众眼里,旧精英合法地占据领导地位。 但是,这种领导地位并不必然能够转化为民众维护旧精英的行动。虽然民众认同旧精英的领导地位,但并不认为维护这种地位是自己的天然义务。在民众看来,旧精英能够维护自己的地位就维护,不能维护就换人。这件事,与自己并不直接相关。 所以,福王误以为军队应该保护自己,这真的是一种误以为。 而周王拿出很多钱,则成功地将领导地位转化成了民众的行动。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在历史转弯口,旧的精英固然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但新精英也不可完全与之对立,而应有效地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分化对方,否则难免给自己增添阻碍。 李自成毕竟是底层平民出身,对于这件事的把握并不到位。 在吃了这个大亏后,李自成还不知悔改。在杀进北京城后,李自成竟组织人对京城的高门权贵大加拷略。 这下彻底把天下的缙绅士人统统推到了对立面。 吴三桂出身名门,是缙绅士人中的重要人物。原本吴三桂还在犹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李自成的拷略之举,让吴三桂铁了心,开关降清。 最终,李自成败在清军的手下,彻底丢掉了天子的宝座。 相比李自成,多尔衮可就明白事理多了。他打出了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 “变抄掠之暴,为吊伐之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多尔衮哪里是要为崇祯皇帝复仇,分明是要为缙绅文士复仇啊! 最终,在缙绅文士的带路下,入关的清军摧枯拉朽,最终摘到了胜利的桃子。 所以,盲目相信西方理论,以为采用“斗争”的视角,彻底消灭对立面,就能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得了思想上的幼稚病。 相比之下,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君子的行为绝不可极端。唯有妥善处置好各种关系,且战且和,适度地分化对方,才能最终平治天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圣人的这番话,说得真好啊! 说完这番话,我扫了一眼桌边的《幻想的瘟疫》,转过头去,捧起《论语》,高声诵读。 作者:南山老祖 来源:南山学脉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