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何妨引进一些俄罗斯电影? 作者:郭松民 来源:高度一万五千米公众号 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蔓延到了文化领域,俄罗斯国家杜马(俄联邦会议下议院)文化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埃琳娜·德拉佩科(Елена Драпеко)去年曾提议,用进口中国电影来弥补美西方限制俄罗斯进口电影所造成的缺口。 对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高兴的提议。 但就有网友表示:“一言难尽……听见这话,感觉跟听见有人要引进中国男足差不多……” 中国电影以及男足,的确还不能像物质性产品那样令中国人感到自信自豪。 不过,本文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其实,中国可以进口一些俄罗斯电影。 中俄之间的政治关系是紧密的,但经济联系就差多了,而文化上的交流就更少。一般人关于“俄罗斯文化”的印象,其实还是“苏联文化”留下来的,对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新俄罗斯文化,我们知之甚少。 文化,主要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亲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长期大量地进口美国文化产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塑造了不止一代中国人对美国的想象。 相比较而言,主流院线就基本没有放映过俄罗斯电影,各大城市的“国际电影节”也很少放映俄罗斯电影。 其实,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电影人也拍摄了很多不错的电影,笔者就通过各种渠道看过一些,比如《危楼愚夫》《利维坦》《白色虎式》《T34鬼坦克》《伏罗希洛夫射手》以及重新讲述历史的《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等等,都相当棒! 对近年来俄罗斯卷入的一些地缘政治冲突,俄罗斯电影人也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将其在银幕上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 给大家推荐一部2021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烈日阳光》,是由俄罗斯著名导演马克西姆·布里乌斯执导的。 如果当时中国的主流院线能够放映这部电影,那么俄乌战争爆发时,很多人可能就不会觉得意外。 《烈日阳光》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2014 年乌东战争期间,一名参加过阿富汗战争(1979-1989)的苏联老兵弗拉德·诺沃日洛夫,带领家人想从卢甘斯克逃往俄罗斯,但在遭遇的一连串悲惨事件后,原本已经极度厌恶战争的弗拉德不得不投入到抵抗乌克兰民间纳粹武装以及政府军的战斗中来。 影片的副线是一名叫卢卡的苏联老兵,弗拉德在阿富汗战场的战友,战前居住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卢卡深爱着妻子,但妻子已经和他离婚。由于生活失去了方向感,他听信了宣传,来到卢甘斯克参加了乌克兰方面组织的“志愿营”,并担任基层指挥官。 但是,卢卡发现所谓“志愿营”不过是一群无恶不作,屠戮平民的纳粹匪徒,他们所进行的主要“战斗”,就是用迫击炮、榴弹炮、喀秋莎火箭炮,不规律地炮击平民区,以迫使他们逃走或投降。 卢卡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最终选择开枪自杀。而弗拉德在妻子和儿子都死于炮击之后,终于不再犹豫,再次拿起了武器。 影片还披露了美军顾问直接指挥乌克兰军队作战的“秘密”。 《烈日阳光》的手法是写实的,用了很多镜头展示了“志愿营”的残暴,包括杀害平民、强奸妇女、虐杀战俘等。 《烈日阳光》的手法也是浪漫的,用乌东大平原美丽如画的景色,反衬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烈日阳光》无疑是“俄罗斯视角”,但不是粗陋的宣传。 综合新闻报道的情况,应该说这部影片相当真实地反映了2014年乌东战争爆发后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比近年中国的战争大片竞相以好莱坞电影为“生活源泉”要强太多了。 正是考虑到乌克兰问题的复杂性,目前中国政府在俄乌战争中采取的“友好中立”——即既不参与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保持正常经贸关系,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也努力劝和——的立场是明智的、正确的,不仅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也照顾到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与现实。 关心俄乌战争的人,都不妨将这部电影找来看一看。 对俄乌战争,打鸡血是最无趣的,而最重要的,是无论采取什么立场,都应该建立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作者:郭松民 来源:高度一万五千米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