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对“内圣外王”理念的超越

2023-8-25 16:40| 发布者: 红星| 查看: 193| 评论: 0|原作者: 煤油灯儿|来自: 煤油灯儿公众号

摘要: 青年毛泽东对“内圣外王”理念的超越作者:煤油灯儿 来源:煤油灯儿公众号  1915年8月毛泽东致萧子升信(选段)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重要的价值理念,儒生们把自己的道德理想不断抬高,一直高到了天上 ...

青年毛泽东对“内圣外王”理念的超越
作者:煤油灯儿    来源:煤油灯儿公众号


  1915年8月毛泽东致萧子升信(选段)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重要的价值理念,儒生们把自己的道德理想不断抬高,一直高到了天上,就可以形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圣”。通过这层磨炼,才能够勉强出去闯天下,这一“闯”可不得了,治国平天下都易如反掌了。

  作为读过“六年孔夫子”、处在一个正宗儒家环境里的有志青年,毛泽东自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立志效法古圣贤,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远大的志向,开始有点鄙视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

  他把圣人抬到极高的位置,认为一旦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可以一通百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他说:“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青年毛泽东发现了“内圣外王”理念最大的问题:立场。一套为剥削阶级站台的理念,无论如何发扬光大、说得冠冕堂皇,始终是为少数人服务,所谓的“圣人”也终将回到“我”这一小点。

  比如,孔夫子是圣人的鼻祖了吧,但两千多年来,孔家店这面华丽的大旗下,多少人满口仁义道德,却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无数生民的悲欢哀叹,被这面大旗刺目的光芒掩盖,以农为本的国度里,看不见农夫的身影,似乎他们从来不曾来过。偶尔留下印记,也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和一次次无功而返的暴动起义。

  如此的“圣”“王”,不要也罢。

  青年毛泽东决心改变这一切。他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尽吾之性,完吾之心”实践,通过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反省,使自己摆脱“小我”的束缚,投入到无限的改造提升之中,并带动更多的人,融入到人民群众这片汪洋大海,以实现大家的愿望来成就“大我”。

  这样一来,他越是严肃地进行文化反省、道德反省、自我反省,就越产生出真切的紧张感、责任感、忧患感,达到“夙夜危惧,愧对君子”的地步。

  1915年8月,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的毛泽东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抄赠了一段名为“自讼”的日记,以示对自身学问、道德、言行的反思。文中,他运用比兴手法,将匏瓜与牡丹进行比较:匏瓜只是一种蓐草,但是秋天却能结出累累硕果,不像牡丹花,虽然倾国倾城,但是秋天就枯萎,没有果实。他以此来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假借“客与我”的对话,进行严格的自我解剖,作出最终的取舍。说自己身上存在着有点才能就想展示、在同类面前“耸袂轩眉”的浮躁暮气,整天像牡丹那样争妍斗艳,毫无结出硕果的希望。

  这既是一种理性思考,也是一种现实总结,在他的早期文稿中,借“圣贤”追求“大我”的言论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里,他与朋友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同学,不谈生活琐事,专心致力于道德学问人格的提升;为磨练意志,他坚持冷水浴,在暴雨天登岳麓山,身体和思想共同进步。

  他立志做一名匡扶天下的奇人,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被人送雅号“毛奇”。他立志上探索宇宙真理、下拯救苍生黎民,眼下却向匏瓜一样不引人注意,满腔心事可与几人说,谁愿意听,谁又能懂?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把“内省”这个成就“内圣”的最重要功夫成功改造成为“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完成了对“内圣外王”理念的超越。



作者:煤油灯儿    来源:煤油灯儿公众号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193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