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疑惑,谁人能解? 作者:无心镜 来源:无心镜公众号 01 崇祯七年(1634年),大明王朝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崇祯皇帝在殿试上向天下才子们抛出了一大堆问题,这些问题全是当时大明王朝所面对的困境,崇祯急切的想得到解决之道。 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一下(原文附在文末),如下: 1、与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们,但这些人品行不端,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回到正道上来? 2、满清原本是我大明属国,地寡人稀,但为何一旦来犯,我大明都守不住?今天我们在辽东、登莱都设有重兵,消耗很大,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灭敌人,恢复疆土? 3、国内的流寇蔓延,大臣们都不考虑国家情况,动辄让朕减税。百姓为国家之本,这个道理朕不知道吗,不想抚恤他们吗?只是又要抚恤百姓,又要养军队作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4、屯田和盐税,是生财之道,但为何朝廷在这上面花费心血,却看不到成效,这又是为什么?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争急需,但现在欠缺很多,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供应? 5、虽然满清很猖獗,但河套地区的蒙古却有心与大明联合,但朝廷没钱,蒙古的降兵该怎么安置,而且后金也在拉拢蒙古,又如何去破解? 6、国内流贼四处乱窜,海寇在东南沿海肆掠,一时无法剿灭,加上又有水旱灾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应该如何破解? 看了以上这几个问题,第一感觉就是,崇祯帝虽然才23岁,跟今天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年龄,但在国内的问题上,他是一清二楚的。崇祯皇帝像一个连珠炮,一口气将所有问题全部都抛给了殿试的学子们,希望这些学子能够为他解答这些问题。 02 我们现在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崇祯把士大夫品行不端,作为第一条,高于清军辽东战事和国内平叛,可以说是极具眼光,说明他也是看到了朝廷内部的问题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崇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曾说过:文臣人人可杀。站在崇祯的角度,似乎是这样的。 就拿首辅周延儒来说,崇祯不直接叫其名,尊称其“先生",但就是这样一位重臣,为明哲保身,常常逃避责任。当讨论与满清和谈的时候,他拒不表态;让他去阻击清军,他却躲在城里喝酒,然后伪造捷报。这样的文臣该不该杀?当然该杀!但崇祯后来杀了周延儒,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崇祯一朝,杀的大臣已经不能再多了,甚至在崇祯十二年,一天就杀了30多名大臣。 整个官僚体制已经崩坏,已经不是杀就能解决问题的。东林党占据朝廷,他们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却忘记了国家利益。东南税赋收不上,官吏腐败成为常态,民不聊生,这些问题都没有去解决。 崇祯不是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王世德是服侍崇祯的太监,他回忆崇祯说:皇帝刚继位的时候,贪诈之风盛行,官员都贪图享乐,不问民事。皇帝诛灭了宦官,看看自己周边,没有一人可以用。于是破格提拔人才,但是浙党和东林党争权,都以党派为利,选拔的人才也无用武之地。皇帝后来心急,连杀大臣。 最后王世德感叹道:辗转相循,贼实日炽,天子孑然孤立,彷徨无所措,而宗社随之。 这是多么孤独且凄凉的一个场景。 03 崇祯的第二个问题是问辽东,如何能够平叛,如何能够恢复疆土。杨嗣昌曾经在这个问题上给崇祯的建议是:攘外必须先安内。要想解决外患,必须先平定国内的叛乱。 崇祯同意了,在全国内加“三饷”,花费数百万两土壤白银,用以镇压农民起义。最终的结果是, 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杨嗣昌身死。为何如此,因为农民起义的土壤没有根除,苛捐杂税没有根除,老百姓没办饭吃,饿殍遍地,只得走上起反抗的道路。 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您别说,还真有人这么建议崇祯,杨嗣昌的老爸杨鹤就是这么干的。杨鹤说,这些叛乱的人都是没饭吃的老百姓。只要给老百姓田和牛,让他们回归农耕,有了饭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但这个方案需要钱啊,崇祯也没钱,东拼西凑给了杨鹤10万两白银。10万两白银面对数百万难民,自然是杯水车薪,而且10万两被各级侵吞,到难民手中的就更少了。 那崇祯的钱去哪里了,国家不是有收入吗?不是加了辽饷啊? 实际的情况是,国家的财政早就入不敷出了,各地藩王们的消费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崇祯三年之前,平定西南奢安之乱的军队多达10万,这是一笔大开支,而辽东的军费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更重要的是官僚系统已经腐朽不堪,贪污横行,各种银两还没有出紫禁城就已经是各级克扣,进了贪官的腰包。崇祯元年,国家的亏空高达130万两。 那就没有人来整顿一下财政了吗?有啊! 户部尚书毕自严是一名理财专家,在崇祯即位之后,给出了一个全方面的增收办法,包括理裁汰冗兵、兴复屯田、清各地赋税、做好收支管理、惩治腐败等等。崇祯虽然才16岁,见毕自严如此用心且办法不错,于是大力支持毕自严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很快,局面被打破。己巳之变,皇太极10万大军云集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军队近40万人也陆续到达北京,军饷开支达到顶峰,国家财政陷入破产境地。己巳之变之后,财政更加困难,毕自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崇祯一怒之下将60岁的毕自严打进了大牢。 毕自严都无法解决财政危机,毕自严之后的继任者自然更是无能为力。 04 崇祯提出的这些问题,任何一个挑出来,都是一个超级大难题。更要命的是,这些问题都是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就必须解决所有的问题。 殿试上的全国精英学子们,面对崇祯皇帝提出了的这一列问题,自然是手忙脚乱。 一位叫刘理顺的考生提出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首先是破格用人,提出在用人上仔细考察,久任其职,勿轻调动;在军事上核实抑冒,精选严练;在对清军的作战方略上,以守为战;对流寇上,则主动进剿。 刘理顺的答案不深得获崇祯赞赏,被钦点为状元。但刘理顺的答案并不能拯救大明,10年后,北京城破,刘理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杀以谢大明。 崇祯七年殿试题目: 制曰: 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目今三协以及登津等处,各有重兵防东也。敌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与?至于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阵急需,折截挂欠,遂失原额,其道何复? 今虽东虏猖獗,河套有可复之机,边外尽可作之事。但难于东虏窥伺,朝野匮乏,近降夷继至,作何安插?插套连合,作何问破? 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 朕将亲览焉。 作者:无心镜 来源:无心镜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