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为什么被美国“援助”过的国家,最后都深陷债务陷阱? ...

2020-11-12 12:05|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324| 评论: 0|原作者: 乌鸦校尉|来自: 乌鸦校尉

摘要: 未解之谜:为什么被美国“援助”过的国家,最后都深陷债务陷阱?作者:乌鸦校尉 来源:乌鸦校尉  10月28日,趁着任期最后一点时间在全球积极窜访的蓬佩奥在斯里兰卡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  蓬佩奥说,美国在斯里 ...

未解之谜:为什么被美国“援助”过的国家,最后都深陷债务陷阱?
作者:乌鸦校尉    来源:乌鸦校尉


  10月28日,趁着任期最后一点时间在全球积极窜访的蓬佩奥在斯里兰卡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

  蓬佩奥说,美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可以改善当地人生活,而中国是“掠食者”。

  他大言不惭地表示,中国的模式“不符合斯里兰卡人民的利益”,斯里兰卡不应接受“掠夺性债务”,还应该加入围堵中国的“印太伙伴”计划。

  对此,斯里兰卡总统戈塔巴雅直接打脸:

  自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在帮助斯里兰卡发展基础设施,没有“债务陷阱”问题。

  印度人也很喜欢拿“债务陷阱”这套说辞强加在中国头上。

  但打脸的是,从亚投行拿走最多贷款的也是印度,累计高达300亿人民币。

  但西方舆论哪管这些,只要抹黑中国就如获至宝,全然忘了在债务陷阱、掠夺他国等问题上,西方是自己干得最多。

1

  深夜,寒风吹起弥漫的黄沙,一支绵延数十公里的车队正沿着科威特城以西的穆特拉山口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向北开去。

  坦克、装甲车、巴士、卡车、吉普拥挤在一起,大大小小车灯串成一串,从高空中望去,在夜幕中格外的显眼。

  1990年2月26日,海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萨达姆宣布通过苏联调停停火,接受了联合国的谴责文件,心有不甘地下令军心散尽的伊拉克军队撤回国内。

  在夜色掩护下,数千名士兵和难民挤在一起,坦克和巴士首尾相接,从科威特城内沿着80号公路,一字长蛇走上了北上回国之路。

  但天空中突然出现的亮点与轰鸣,打消了这些败军最后的念想。

  美国政府和美军高层不接受萨达姆的在国际上的公开认输,毕竟包围都完成了,最后一刀不剁下,实在是有点不爽。

  伊拉克败军车队首尾先遭到了美国A6攻击机的集束炸弹和燃烧弹攻击,被截断了前途与后路,而后便是美国各种飞机蜂拥而至,一波又一波进行反复低空俯冲轰炸。

  占领西穆特拉山口高地的美陆军第2装甲师一部,也加入了一边倒的屠杀行列,居高临下对公路进行猛烈炮击。

  任何试图偏离公路的汽车都遭到了盘旋的武装直升机的定点追踪与清除。

  夜幕下,爆炸与烈焰照亮了天边,轰炸整整持续到了白天。

  公路上,数千个车辆残骸散落,黑烟滚滚,烧焦的残肢断臂,一眼望不完、数不尽,被人称为:死亡公路。

  一位美国战地记者拍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记录了伊拉克败军最后的绝望:


  美国主导下,一场打着正义大旗的局部战争,就这样以残酷的屠杀行动收尾了。

  二十年后,曾经尸横遍野、硝烟弥漫的战场附近,出现了另一个大行动。

  2020年10月20日上午,中国葛洲坝集团(CGGC)承建的科威特南穆特拉住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地举行第一批移交仪式。

  本次移交内容主要包含超过五个街区区块,包含12177套住房的相关地块,占项目整体移交工程量约70%。

  在这些地块上,未来将为40多万居民提供住房,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八个街区、3200公里地下管网、460万平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440多座变电站等等,相当于一个大型县城的城区面积。

  面对这样的规划,科威特人给了一个不怎么正式,但是极高的评价:

  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科威特土豪们这么激动,是因为这片虽然富得真·流油,但环境也真是恶劣。

  葛洲坝集团所承建的穆特拉项目施工区域,沙土下多为坚硬的岩石,地质条件复杂,土石方开挖难度大,但技术要求非常高。

  因为这里虽然是沙漠,雨季也能导致城市内涝,旱季却同样干得冒烟,如何设计下水管道成了大难题。

  中国施工团队不但通过技术手段,缩短了工期,在疫情压力下提前十天完工,还在项目中首次引进雨水利用系统,收集的雨水回灌至地下,还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把一块沙漠荒原变成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基石。

  轰鸣的工程机械对比远处锈迹斑斑的战车残骸,在这个当年血肉横飞的惨烈战场,美国轰炸,中国建设,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

  葛洲坝集团这样的中国企业正在用美国等西方国家,几百年来没做、也做不到的方式,塑造着中东这块古老的土地。

  在被美军横扫两次的伊拉克,其境内最大的华事德电站同样也是中国建的,占全国发电量的近20%,是战后重建和居民生活的关键基础设施。
 
  项目于2007年12月签订合同,2010年5月开工,四年后一期投入商业运营。

  又过了四年,2018年8月,伊拉克电力部签署了最终移交证书。

  这是伊拉克政府目前唯一签发的建设工程最终验收证书,距美国开始所谓的伊拉克重建都超过14年了。
  
  除了兵荒马乱的“自由民主”,美国人一件像样的基础设施都没给伊拉克人修。

  也许有人会问,基建有多难?美国哪怕把工作外包给中国也可以啊?

  但问题是,美国人来这个地方就没想过善后的事情,建基建挣的是长期的钱,来得多慢呀,不如直接抢来得快。
  
  至于杀完以后怎么埋的问题,伊拉克又不是美军的国家,美军为什么要替他考虑?

  2003年至2004年,所谓的“伊拉克重建资金”中,有90亿美元因管理不善和贪渎而下落不明。

  2008年,70多家美国公司又被爆出涉嫌侵吞230亿美元的伊拉克战后重建资金的丑闻。

  这还没完,不仅美国的钱伊拉克人拿不到,连伊拉克自己的钱都要被劫走。

  2004年,当时的伊拉克临时政府与五角大楼达成协议,允许其暂时管理伊拉克的石油收入,这些收入本应存入一个被称为“伊拉克发展基金”的特别账号。

  到了2011年,伊拉克议会却向联合国举报,指责美国贪污伊拉克170亿美元重建资金。据称这笔资金在美军进入伊拉克后被盗,伊拉克要求联合国帮助找回这笔钱。

  联合国一脸尴尬,如之奈何。

  为什么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屡屡爆出丑闻,这和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出发点有关。

  当年,跟着22万美军杀入伊拉克的,还有16万私人承包商队伍,他们来自于300家不同的公司。

  这些人非常清楚,所谓的战后重建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恢复伊拉克经济,更不是为了带来自由民主,仅仅只是给美国出兵中东以及石油美元的合法性背书,这笔钱不捞白不捞。

  所以,美国公司主导的伊拉克重建的项目合同,大部分变成了“烂尾”工程。

  比如,小布什夫人劳拉·布什亲自领导的伊拉克医疗体系的重建项目,由派森斯公司中标,负责在伊拉克全境建立150个医院。

  最终花了1亿6000万美元,只建了6个诊所,剩下不了了之。

  还有小布什的一个私人朋友,名字叫斯科特·喀斯特,靠关系拿下了为伊拉克的美国公司提供机械设备的合同。

  为了捞钱,斯科特把伊拉克航空公司的旧叉车盘下来,涂了个漆,然后按每台一天2万美元的报价找美国政府报销。

  美国石油巨头哈利伯顿公司的一家分公司,一边给驻伊美军承包后勤,一边近水楼台侵吞伊拉克石油资源。

  从2004年开始的3年间,哈里伯顿的分公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合同就为其带来超过160亿美元的收入,超过所有承包商收入总和的9倍。

  仅仅摩苏尔的美军基地,曾经不到半年,光虚报的伙食费就高达1000~1500万美元。

  敢情美军士兵一个个是这么吃汉堡的:
  
  就这种捞钱速度,不比你搬砖、和水泥、打灰的苦哈哈赚钱来得轻松?

  再说了,如果伊拉克、科威特一个个中东国家安定、繁荣,怎么会把石油换来的财富全部放到你美国呢?

漫画内容:在伊拉克搭个纸牌屋就要了300亿美元

2

  有个在赞比亚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叫丹比萨·莫约,她以一个非洲人的视角,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如何把羡慕、学习对象,从虚无缥缈的自由转移到真实可见的基础建设,从高调张扬的美国转移到低调实干的中国的过程。

  2012年,她在2012年的TED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中国是新兴国家的偶像吗?》。

  她认为,过去几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给全世界营造了这样一个假象:

  当自由民主与私人资本主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欧美国家获得前所未有的科技爆炸和财富增长。

  家庭生活上,冰箱、汽车、空调、大房子等等软硬件条件的改善,让欧美国家的穷人都过上了发展中国家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生活。
 
  好莱坞大片时时刻刻在提醒你,想住大house、吃大牛排、泡美女帅哥吗?来一套自由市场+民主普选套餐吧。

  但实际上,民主制度往往需要经济来支撑,如果经济越差,民主制度反而崩溃的越快。

  换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

  丹比萨·莫约走访了60多个国家,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西方那一套意识形态,在发展中国家已经破产了。

  不同于在反华思维中陷入精神分裂的美国,很多亚非拉国家找到了新的未来——中国模式。

  即以国家主导的经济体系、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人民经济利益优先的理念,取代个人利益、选票政治与私人资本至上的“美国模式”。

  比如越南,尽管在很多问题上老是和中国作对,被美国拉拢,还被公知吹成政治改革模范,但越南实际上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像素级别的拷贝。

  从政治路线到经济政策,越南政府“摸着中国过河”,获得快速增长的经济表现。

  无论西方媒体如何不遗余力地造谣、抹黑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亲眼所见的,是中国人在三十年里,在生活水平、财富增长、教育水平、消除贫困、基础建设上的卓越表现。
  
  这些实打实的成就,在丹比萨·莫约这样在美国接受完整教育的非洲经济学家眼里,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今天,我们能看到从布什到特朗普,美国一而再给富人减税,不断放松对华尔街金融寡头的管制,中国却开始对那些试图挣脱监管给自己松绑的金融巨头一个个进行当头棒喝,加大力度完善社保、消除贫困。

  在非洲,中国也早就已经在不少国家修建起了当今一流的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已经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提升了非洲人的生活水平。

  这个程度是多少,丹比萨·莫约大概给了一个数字:
  


  比起好莱坞电影里的牛排大餐,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了的“中国梦”。
  
  如果要问,对于一个贫困边缘的人而言,是想要大house、牛排、冰箱和好莱坞电影,还是想要公路、铁路、教育和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作为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丹比萨·莫约言辞郑重地提醒西方国家:

  如果还要强行推动所谓的民主制度,选择与倾向于走中国模式的发展中国家潮流对抗,西方国家将彻底与全世界撕裂。

  丹比萨·莫约认为,发展中国家铁了心走中国道路,还因为西方国家就连做“好事”,也把非洲害惨了。

  她写过一本书就叫:《援助的死亡》(Dead Aid)。
  
  这里DEAD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副词,一语双关,表示西方的援助名存实亡,或者干脆认为西方送来的不是援助,而是死亡与毁灭。

  一般人理解的对非洲的援助可能是这样:


  其实,国际对非洲援助主要包括三类:

  1、人道主义紧急援助,如地震、干旱后的救灾;

  2、慈善组织与机构长期援助。比如红十字、联合国针对艾滋病、教育的长期援助项目;

  3、政府、国际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对非洲的赠款以及低息大规模贷款,往往附带严苛的政治条件。

  前面两个看上去很美好很人道,但真正的问题在第三个。

  在战后的五十年里,有一万亿美元以各种方式进入非洲,相当于1998年中国GDP。但这些钱起到的却是反效果——最终带走了非洲更多的财富与资源,成了真正的“债务陷阱”。
  
  因为出发点就不同。

  最初,欧美国家对非援助,是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殖民地的影响力,在后殖民时代维持殖民地的经济模式。

  到了冷战时期,美国的援助,是为了对抗苏联的政治影响力,不惜资助独裁者。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由对非洲国家横加制裁,全凭自己利益办事。

  这种不看经济,夹带私货、不负责任的援助,养出了一个又一个腐败的政府、军阀,在那些国家的高层培养了一大批出卖国家利益的买办。

  当欧美资本入局这样的国家,结果当然是一边倒的屠杀。

  比如坦桑尼亚,2006年时,有33%的普通药物是在本地可以生产的;6年之后,这个比例就萎缩到了12%。本地的制药业越萎缩,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状况就越依赖国际援助。
  
  2015年,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外来药物依赖,埃塞俄比亚政府决心要在5年内把本地生产药品的比例,从20%提高60%,方法是大力引进外国药企来投资建厂。

  埃政府首先向英国取经,找来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考察多次。每一次,埃塞俄比亚人都跪求开厂,但都遭到拒绝。
  
  葛兰素史克的理由是埃塞俄比亚市场太小、国内太穷、不值得投资。

  就在同一时间,一家来自中国的制药企业——人福医药集团,两次实地考察之后,就拍板决定,总共向埃塞俄比亚投资1亿美元,在当地建厂,培养医药人才。
  
  其实,葛兰素史克之所以不愿意投资,不是当地条件不行,而是因为通过援助药物援助的方式,这家巨头同样能够从联合国与西方国家获得更多利润,而且还可以持续压制非洲制药产业。

  如果养出了竞争对手,那未来自己的利益反而可能受到影响。

  恶化的经济又加强了对外援的依赖,进入恶性循环,欧美国家也乐此不疲地那非洲人刷功勋,去非洲搬搬砖头,俨然成为了欧美学生刷简历最简单的方式。

  很多非洲国家政府把大量外部援助当做“准备金”,大量发行本国货币,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负责任的货币发行方式,最终引发过度的通货膨胀,摧毁本国的国民经济,而肥了当权者。
  
  这些人把财富转往西方,比如恶名远扬的瑞士银行、鱼龙混杂的华尔街。同时,让越来越多国家债务便留在了国内,不得不一再出卖国家主权与资源给西方企业,最终让非洲永世不得翻身。

  中国人,也曾经饱受西方类似的“死亡援助”的摧残,陷入噩梦般的负循环。
  
3

  在清朝行将就木的最后十几年里,西方列强已经把满清朝廷当成了自己的代理人,通过联合贷款的方式,控制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

  此后的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同样处于西方的“债务陷阱”之下,沦为了外国势力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大开金融关税大门,放任国外产品挤压民族工业发展。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断扩军打内战的蒋介石政府除了掠夺当时越来越穷的旧中国,唯一给政权续命的就是美援。

  根据后来美国的官方资料统计,从解放战争开始到结束,资金上的援助差不多有35亿美元,这里面不包括在那段时间,以低于市场价格很多的方式给国民党军队提供的各项武器物资,保守估计在20亿美元以上。
  
  此外,大量美国战后物资低价涌入中国。比如在进口的美国钢铁中,国民党官员能提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所以极力阻挠当时民族重工业发展,更不要说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这些钱最终大部分进入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钱包。

  这还不够,南京国民政府用这些美元做准备金,疯狂印刷法币、金圆券、银圆券,强制兑换,物价飞涨,纸比钱贵。一船船的民间财富被运往台湾,或者存在美国的银行里。
  
  1927年,四大家族的私有财产不足十亿美元,到了1949年是200亿美元,占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而当年全国GDP仅有123亿美元。

  后来,《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宋子文称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中国人民在百年战乱后仅存的财富洗劫一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归根到底,人民没有解放,国家没有独立、平等的地位,再多的援助都只能沦为助纣为虐的毒药。

  非洲有没有人自己想解决过?有,卡扎菲,建立非盟、非洲货币、非洲经济共同体都是他倡导过的。
  
  由于利比亚有石油,卡扎菲就成为了推动非洲经济独立的投资人。

  比如,利比亚就曾出资3亿美元接下了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的非洲通信卫星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在提升非洲通信基建水平的同时,将损害了欧美国家在非洲的卫星生意。

  卡扎菲所代表的非洲发展思路,就是利用石油资金引入外部技术,结合非洲本土优势,形成非洲独立自主的金融、工业体系。

  但受限于个人能力和政体,他把五常都得罪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政熄人亡。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最后一个据点被拖出打死,尸体遭到公开羞辱,惊醒了很多非洲人。

  丹比萨·莫约等西方教育下的非洲精英开始反思过去做“美国梦”的歧途,就有了2012年的那篇《中国是新兴国家偶像吗?》的演讲以及诸多论述中国与西方经济模式的作品。

  说实话,2000年后中国在非洲的突飞猛进的投资是有着明确的经济目的,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不是搞什么慈善、传播哪个主义。

  我有技术、有资金,你有资源、有市场,一拍即合,创造出了新的财富,共同致富奔小康。

  更重要的是,中国缓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剪刀差,提高了非洲国家抗西方金融周期性危机的能力,让非洲以一个实质上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体系中。

  很多中国人怀疑,中国对外的援助是不是太多了。

  实际上,仅就接受援助最多的非洲而言,中国的官方投资只有13%,都是重点基础设施,而由此带动的民间企业与个人投入非洲的资金比例高达87%。

  整个非洲,由中国人投资的企业高达一万家,超过90%都是私人企业,渗入非洲经济的方方面面。

  这些在闯荡非洲的中国人,正在把一块块荒废的土地变成肥沃的农场、忙碌的车间、繁忙的商场,把非洲人从欧洲人眼里只能从事简单种植的农民、无所事事的懒汉,变成厨师、建筑工、修理工、纺织工人、货车司机甚至设计师、工程师。

  可以说,务实但平等的态度才是中国亚非拉战略的底色,因为中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丹比萨·莫约在《死亡的援助》中写道:

  “中国人的目的是否是为了非洲大众的利益已经无关紧要。对于一个非洲妇女而言,她更关心今晚有食物放在餐桌上而不是40年后(可能的)对其自由民主的威胁。
  
  中国承诺了今天的晚餐、明天孩子的教育和可预见的未来她可以为赖以维持生计的基础设施。”

  比起吹破牛皮的自由民主,这才是人类未来灯塔该有的样子。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参考资料:
  《援助的死亡》
  TED《中国会成为新兴国家的偶像吗?》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324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